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在现代银行制度建立之前,高利贷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是信用的基本形式。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一般认为利息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4倍即属于高利贷。例如,如果借款期限为8个月,而银行个人贷款利率为12%,则月利率高于4%的均被认定为高利贷。高利贷最常见的复利计算形式是所谓的“驴打滚”利滚利,即利息转化为本金,本利翻转,越滚越大。
放高利贷的人在借款时会先扣除一部分利息。例如,借款10万元,只能拿到8万元现金,然后每月支付20%的利息。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放款人可以将抵押物(如房产)转为自己所有。
有些借款人会将利息加入借款数额内,而不在借条中明确写出利率。这样做的目的是规避法律风险。例如,借款人向放款人借款200万元,借期3个月,月利率为20%。借款人要求将3个月利息60万元加入借款数额,最终写成“借款260万元”。如果借款人无法如数偿还,法院会判决放款人全数偿还。
一些借贷公司会以违约金或投资回报率的形式代替利率。例如,借款人在借条上写明“借款6万元,期限20天,每天违约金6000元”或“借款16万元,期限20天,每天违约金1.6万元”。此外,一些公司在合作协议中明确注明“投资额”、每年固定利润率及期限。
对于大额借贷,放贷人往往会选择口头约定利率,以避免留下证据。借条上仅写明借款数额和日期。有些借贷交易甚至在浴室中进行“裸谈”,以防对方悄悄留下录音证据。
由于高利贷引发的债务纠纷被警察当作民间经济纠纷处理,很多案件最终以非法拘禁、暴力伤害定罪,而高利贷问题未被追究。因此,出现了大量高利贷发放者起诉欠款者的案件。
高利贷本金的法律保护问题。法律规定债权人可以主张正常的利息和本金返还,但超出法律规定部分的利率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利率不超过年利率24%,借款人需按照约定支付利息;若超过年利率36%,超出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可请求返还。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借贷双方的
如何处理高利贷纠纷。处理高利贷问题需遵守法律规定,采取合法方式维护权益。对于不同情况的高利贷纠纷,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包括生产性借贷与生活性借贷的利率区别、高利借贷合同的无效性、禁止利息扣除和复利计算等法律规定。
高利贷的认定标准,包括区分生活性借贷与生产经营性借贷、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等要点。在认定高利贷时需注意利息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民间借贷指导利率。高利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若触犯刑法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何证明借款属于高利贷。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年利率超过一定标准(如未超过年利率24%被支持,超过年利率36%部分利息约定无效)的借款可被认定为高利贷。同时,若出借人与借款人存在其他费用或违约金的约定,超出年利率24%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