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如果依法被判处刑罚,将会受到开除处分。
对于受贿罪的定罪及处罚,并不仅仅根据是否受贿以及受贿数额来进行简单的论断。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或者受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且有其他较重情节的,都可以立案侦查,并可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只要被依法判处拘役及以上刑罚的,都将受到开除公职的处分。
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有贪污、索贿、受贿、行贿、介绍贿赂、挪用公款、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公务员,将受到不同的处分。
如果情节较轻,将会受到记过或者记大过的处分;如果情节较重,将会受到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如果情节严重,将会受到开除公职的处分。
受贿罪牵连犯是否实行数罪并罚的问题。牵连犯涉及行为人在收受财物的同时,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触犯了其他罪名。受贿罪则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私财物所有权。对于牵连犯的不同情形,应区分处理,
村干部是否适用贪污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村干部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可以被视为“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在特定公务中,如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挪用公款等,将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需承担法律责任
行贿罪和受贿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虽然刑法理论上认为它们是共同犯罪,但我国《刑法》并未明确规定。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缺乏共同的故意和犯罪行为,而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则指多名犯罪人存在共同故意和行为。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从轻情节的认定、犯罪构成等。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收受财物。对于犯罪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