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合伙的立法中,为了防止有限合伙人利用其承担有限责任的地位为自己谋利或损害其他合伙人的利益与保护债权人利益,一般都有禁止有限合伙人参与合伙经营的规定。
在德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有限合伙人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采取了较宽容的态度,一般允许有限合伙人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不剥夺其有限责任。
在1916年以前,美国对有限合伙人的参与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有限合伙人只有严格遵守法律的限制才可以享受有限责任。有限合伙人绝对不能以代理人或其他身份去执行合伙的业务,也不能参加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否则,只要第三人能够证明有限合伙人的某些行为构成了对经营管理的介入,有限合伙人就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为了保护有限合伙人的权益,美国对有限合伙法进行了修改。1916年的《统一有限合伙法》规定只有明知有限合伙证书,申明的事实不真实的有限合伙人才丧失有限责任。在1976年的修订版中,对有限合伙人的责任进行了限制,只有对实际知道其参与了合伙事务控制的债权人才需要承担责任。1985年的修正案进一步拓展了有限合伙人的权利,附加了一些其他的合伙人权利。2001年的修订则规定即使有限合伙人参与了有限合伙的管理和控制,也不再承担无限责任。
我国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赋予了有限合伙人8种权利,但在判断标准上采取的是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信赖标准”,并没有采取“控制标准”。这一法律对于有限合伙人参与合伙事务的管理进行了限制,但也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以保护有限合伙人的利益。
然而,目前我国法律不够完善,有限合伙人仍然面临信息不对称性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制度,赋予有限合伙人一种类似公司股东但又不等同于公司股东的权利,适当拓展有限合伙人的经营管理权限,使其不再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局外人。可以设立类似于以合伙人组成的管委会或咨询会等内部常设机构的形式,以确保有限合伙人适度参与合伙事务的管理、及时获得企业经营信息,从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均衡权益和责任,产生有效的监控和激励作用,保持合伙企业经营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新《合伙企业法》规定的合伙企业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合伙企业主要分为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两种类型,前者由普通合伙人组成,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后者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有限合伙人责任限于认缴出资额。此外,合伙企业具有由各合伙人组成、共同出资、共同经营、
我国私募基金有限合伙协议约定保底的有效性问题。我国对有限合伙人的保底条款持否定态度,并禁止提供优先级份额认购者保本收益安排。有限合伙人的保底条款分为内部保底和外部保底,前者存在较大的违法风险,后者属于非典型的保证担保性质,一般认定为有效,但在私募基金
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中合伙人对债务的承担方式。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以合伙企业财产承担债务为前提;有限合伙人责任限于其认缴的出资额;特殊普通合伙中,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责任限于财产份额。这些规定
合伙人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责任范围和限制问题。美国的合伙人在合同债务方面责任扩大,而英国和我国的合伙人责任范围涵盖了合同和侵权债务,但未对合同债务与侵权债务进行严格区分。合伙人个人责任范围也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有所不同,美国纽约州和英国的合伙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