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伙企业法 > 合伙企业法法律法规 > 合伙企业法法规 > 法人在合伙中承担有限责任存在的情形有哪些

法人在合伙中承担有限责任存在的情形有哪些

时间:2020-05-25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6856
合伙,就是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群体,发挥各自优势,一同去做一些可以给其带来经济利益的事情。这些事情包含合法的和不合法的。那么你知道法人在合伙中承担有限责任存在的情形有哪些吗?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法人在合伙中承担有限责任存在哪些情形

法人在合伙中如果只是承担有限的责任,则可以说在我国现有的法制框架下是不存在太大的矛盾的。这种情形与法人向另一法人予以投资的情形几乎一样,法人作为投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也避免了学者对前面所说的与《公司法》第12条规定的冲突的争议。所以,有学者也认为这是解决我国目前合伙法之缺陷的方法。法人在合伙中承担有限责任有可以以两种方式进行:作为隐名合伙人或有限合伙人。

1、法人作为隐名合伙人参加合伙

隐名合伙是大陆法系的制度,源于中世纪意大利港口的康敏达(Commenda)契约。隐名合伙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对于他方经营的事业出资,而分享其所营业所生之利益同时以其出资为限承担经营所生的损失的合伙形式。隐名合伙中,对他人的经营事业予以投资的一方为隐名合伙人,隐名合伙人通常不参与合伙事务的经营,对外也没有代表合伙的权利。法人作为隐名合伙人加入到合伙中去,其对该合伙的投资是附在该合伙中某一显名合伙人身上的,即予以投资的法人除保留对合伙利益分享的权利外,其他诸如对合伙的经营管理权,对外代表权等都由该相应的显名合伙人代为享有。对外界而言,无须知道该合伙中有这一法人存在,因而一旦该合伙发生对外债务,作为隐名合伙人的法人除以已出资财产承担责任外,是不用再用自己财产进行清偿的。

我国立法目前对隐名合伙制度还未予以确认,但前面已经说过,有一些司法解释中已经有类似的规定。

2、法人作为有限合伙人参加合伙

目前存在的另一种允许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就是有限合伙,有限合伙是英美法系的制度,指两人以上成立的,其中有一个或多个普通合伙人以及一个或多个有限合伙人的合伙。有限合伙中的有限合伙人如隐名合伙中的隐名合伙人一样,仅以出资为限承担责任,同时也不得参与合伙事务的管理,不能对外代表该合伙企业。但具体地说,有限合伙人是直接与所有的其他合伙人协议约定其有限责任的;而隐名合伙人则只须与其显名合伙人之间有约定即可,所以严格来说,隐名合伙人不能算是合伙的合伙人。法人如果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加入合伙,即该法人仅承担有限的责任。但同时该合伙中又存在着承担无限责任的其他合伙人,所以,就整个合伙来看,并不影响该合伙对外承担无限责任的能力,也就不会侵害到其债权人的权利。

尽管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伙企业法》对有限合伙制度没有涉及,但有些地方性的立法已经有所采纳,如北京市人民政府2001年2月13日颁行的《有限合伙管理办法》中,已经采用该制度来规范我国有关高科技行业的风险投资活动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个人独资企业转让协议书

    个人独资企业的资产转让事宜。转让方和受让方在协商一致后,签订了转让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转让价格、支付方式、保证事项、转让效力、违约责任、变更或解除协议、费用负担、争议解决以及合同生效的条件和日期等。此外,还提到了个人独资企业的特征。

  • 合伙形式的分类

    中国大陆合伙形式的分类,包括个人合伙、法人合伙和合伙企业。文章重点阐述了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的区别,包括成立条件、协议形式、工商登记、分支机构设立、责任承担、诉讼主体资格等方面。此外,还提到了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在税收管理、破产程序、非货币资产出资以及利

  • 有限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报告义务履行方式

    有限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报告义务履行方式,包括定期向其他合伙人报告事务执行情况和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合伙人拥有对执行事务的监督权。执行事务合伙人有权提出异议并暂停事务执行,若受委托人不按协议或决定执行事务,其他合伙人可撤销其委托。

  • 一般合伙与隐名合伙的主要区别

    一般合伙与隐名合伙的主要区别。在出资财产、主体资格、权利义务和承担责任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合伙中,财产属于合伙人共同所有,每个合伙人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主体,权利义务相同,对外所负债务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隐名合伙中,财产名义上归显名合伙人所有,只有

  • 有限合伙企业与有限公司的区别是什么
  • 有限合伙基金公司
  • 有限责任合伙经营条例
合伙企业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