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法律规定对于合伙纠纷案件来说过于概括和宽泛,缺乏操作性。尽管《民法通则》和司法解释对于个人合伙的概念、特征、法律地位、合伙盈余的分配和债务的承担等原则进行了规定,但对于合伙成立要件、合伙终止与清算的关系以及具体的清算程序等方面并未有明确规定,且现有条文已经滞后于形势发展。这导致合伙纠纷案件中的实际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法官感到无能为力。
在成文法国家,法官的判例权力很小,判例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来源。尽管最高院和下级法院制定了判例指导,但这些判例对法官并无约束力,只能作为参考。法律规定通常滞后于实践,因此对于审判实践中的复杂问题,需要上下级法院共同研究,形成相对统一的法律适用机制。然而,在合伙纠纷案件中,三级法院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裁判思路和标准。这可能是因为该类案件数量较少,上级法院未予关注,或者是因为个人合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难以统一。因此,法官在审理合伙纠纷案件时,缺乏可参考的裁判思路,处于茫然和无助之中。
合伙在许多人眼中只是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因此,当事人对于合伙法律规范的认知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的诉求五花八门。实际上,根据《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合伙纠纷案件中当事人主要提出以下几种诉讼请求:要求分配合伙盈余或利润、要求分担合伙亏损、要求偿还合伙债务代偿款、要求赔偿退伙损失、要求按比例分割合伙财产。然而,在审判实践中,由于当事人的错误认识和缺乏可参照的模式,当事人往往提出返还投资款、垫付款、支付合伙期间费用、赔偿经营亏损损失或支付合伙亏损补偿款等不适当的诉讼请求。当事人的不适当请求给诉讼渠道增加了障碍。法官有义务排除不适当请求,但在当前的审理模式下,基层法院对于合伙纠纷案件的处理无法准确把握,只能消极回避,最常见的方法是引导当事人撤诉。
中国大陆合伙形式的分类,包括个人合伙、法人合伙和合伙企业。文章重点阐述了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的区别,包括成立条件、协议形式、工商登记、分支机构设立、责任承担、诉讼主体资格等方面。此外,还提到了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在税收管理、破产程序、非货币资产出资以及利
合伙人身份继承程序和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继承问题。在合伙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取得合伙人资格并继承财产份额。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在投资人死亡后由继承人继承,根据不同情况可能发生企业解散、单一继承人承继、多个继承人分别继承等情况。处理时需综合
湖北省竹山县胡月英老人因医疗纠纷而引发的争议。胡月英因胸背疼痛在县人民医院被诊断出患有胆结石等疾病并转入县中医院接受治疗。手术中发现胡月英先天无胆囊,引发家属对医院误诊的质疑。医院坚持认为没有过错,双方产生纠纷。竹山法院已受理此案,将依法公正审理。
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原告王某将房屋出租给被告张某,后由于广百大楼要装修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原告向被告要求清欠半个月的房租和电费。被告张某则主张原告违约在先,未按合同规定提前通知其撤场,导致其经济损失并要求原告赔偿。法院对双方的主张进行了审理并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