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0条的规定,逮捕是指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以及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种强制措施。逮捕的具体条件包括:
这一条件要求必须有证据证明发生了构成犯罪的事实,并且这些证据已经被查证属实。对于犯罪嫌疑人有多个犯罪行为的情况,只要其中一个犯罪行为符合这一条件,就可以适用逮捕。
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只适用于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情况,不适用逮捕。
除了以上两个条件,还需要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如果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已经足以防止其对社会造成危险,就不应该逮捕,而应该选择较轻的强制措施。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后的侦查期限最长可以达到7个月。如果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侦查羁押期限将重新计算。侦查期满后,案件将移送给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决定。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时,如果需要补充侦查,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补充侦查的期限为一个月,最多可以进行两次补充侦查。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检察院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提起公诉后,检察机关可以进行一次补充侦查,期限为1个月。补充侦查完毕后重新提起公诉,重新计算审理期限。根据不同的审理程序,简易程序的审限为20天,普通程序的审限为一个月,最长不超过一个半月。经高院批准,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因此,在进入法院程序前,最长的羁押期限为10个半月。进入法庭审理后,羁押期限将根据审理程序确定,简易程序为70天,普通程序为6个月。
检察院对看守所的监督内容以及监督职责。检察院监督内容包括对在押人员的收押管理活动是否合法,是否具备相关凭证,以及是否收押了不应当收押的人员等。监督职责则包括监督管理活动、羁押期限、执行刑罚活动是否合法,侦查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出庭公诉等
刑事诉讼中的各阶段及其时限。文章详细阐述了拘留、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以及发回重审等阶段的时限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侦查阶段应在7个月内结束,审查起诉不超过6个半月,一审期限为9个半月,二审期限为4个半月,发回重审的期
侦查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一般案件和特殊羁押期限。对于一般案件,侦查期限从批捕之日起计算,通常为60天,复杂案件可延长一个月至两个月。公安机关的案件数量和关系可能影响侦查进度。对于特殊羁押期限,根据不同情况和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可以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如
案件判决中犯罪嫌疑人供认的重要性,指出定罪是法院根据刑法规定对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确认与评判。文章详细阐述了定罪的特征和性质,强调定罪主体是人民法院,客体是侵害法益的行为,具有刑事司法活动的性质。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确定罪与非罪界限的两种情形,包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