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现实中的“假离婚”案例,其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如今,房地产已经不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具有政策性属性的商品。为了满足购房条件或规避税费,一些市民选择办理“假离婚”,尤其在大城市中,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离婚潮”。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房产“国八条”,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和能提供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实行限购政策。然而,限购政策是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如果夫妻双方都具备经济实力,完全可以通过“假离婚”每人购买两套房屋后再复婚。
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国务院于2013年2月20日发布了“新国五条”,其中包括对个人转让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一些家庭为了满足“满五唯一”的条件以免交税费,不惜办理“假离婚”。例如,夫妻双方原本拥有两套满五年的房屋,为了免税费,他们可以协议离婚,每人分别拥有一套房屋,待房屋出售后再复婚。
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拆迁安置款,会选择“假离婚”。因为离婚后拆迁安置的权利人变成了两户,可以获得更多的拆迁安置款。甚至有些地方的村民为了拆迁补偿而纷纷选择“假离婚”。
当然,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转移资产、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等。
“假离婚”之所以被称为“假”,是因为夫妻双方在达到目的后还要复婚。然而,有些情况下,一方可能真的想离婚,为了骗取对方的配合而假借名目办理离婚。当对方满怀希望复婚时,却遭到无情拒绝。在现代社会,婚姻自由原则得到了普遍认可,如果一方不想复婚,对方是无法强求的。
在离婚协议中,如果有未成年子女,双方通常会约定子女的抚养权问题。如果取得子女抚养权的一方离婚后拒绝复婚,双方对子女抚养权的约定将生效。在这种情况下,未取得子女抚养权的一方将失去对子女的抚养权,很难再看到子女。
另外,如果夫妻在办理“假离婚”后复婚,之前关于子女抚养的约定将失效。如果再次离婚时子女仍未成年,原来的约定将不再有效,双方只能再次约定或由法院判决。
在“假离婚”案件中,财产问题是当事人争议最大的。在离婚协议中,双方可能约定将共同财产全部归一方所有,这种情况尤其多发生在规避“限购令”的案件中。然而,如果双方未复婚,“净身出户”的一方将亏大了,只能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离婚协议无效或撤销离婚协议。
目前的裁判观点对于“假离婚”的认定并不容易。大多数裁判认为,《合同法》第52条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不适用于夫妻双方签订的离婚协议。即使离婚协议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也不属于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况。只有当事人能够证明存在欺诈或胁迫时,才能否定离婚协议的效力。
在一些案例中,双方可能约定将婚后共同财产变为婚前个人财产。这种情况下,一方可能会吃亏。法院可能会有不同的裁判意见,有些认为共同财产应均分,有些则认可一方的主张。无论哪种裁判结果,对于一方来说都是不利的。
现代社会重视信用,信用社会的建设依赖于信用制度的完善。如果违背信用,将直接付出代价和成本。虽然“假离婚”现象反映了楼市政策的不合理,但更多的是信用文化的缺失。对于受损害的一方,可以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对于获益的一方,否认这种情形的存在是不合理的。然而,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对“假离婚”难以施以惩戒,只能寄希望于道德谴责。因此,在考虑“假离婚”时应谨慎,离婚前要三思。
子女抚养义务的免除问题,指出父母无法以任何理由免除抚养子女的责任。文章提及夫妻财产协议中关于子女抚养责任的约定,以及夫妻间各自承担债务的约定和扶助义务的免除问题。在约定中需确保债权人知晓,否则可能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同时,即使约定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
净身出户的法律含义及离婚中常见的财产转移前兆。净身出户指离婚时一方要求另一方放弃一切共同财产。常见的财产转移前兆包括未雨绸缪、暗渡陈仓和桃僵。为防范和补救这些问题,应注意收集证据,包括掌握对方开户银行和资金流向等。
中国离婚财产分割的原则,包括均等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考虑离婚原因和是否存在法定过错等因素。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净身出户的概念和实际情况,指出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个词,并且一方要求对方净身出户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即使存在外遇行为,法官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判决。
婚前协议的法律效力及注意事项。婚前协议旨在约定双方财产和债务范围,避免离婚或一方死亡时的争议。协议具有法定约束力,但内容必须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才具有法律效力。涉及离婚、欺诈或违法条款的协议无效。签订婚前协议需注意提前准备、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