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中国,婚姻关系成立需要经过订婚程序。然而,在新中国,婚姻法不将订婚视为结婚的法定程序。尽管如此,婚姻当事人仍可以自行订婚,法律并不禁止或保护订婚行为。换句话说,婚约在法律上并没有强制力,只有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才能履行。一方解除婚约时,也不需要取得对方的同意。
我国婚姻法不保护婚约的做法是基于确保婚姻自由的原则,其意义在于:
在旧中国,婚约是确立婚姻关系的必要程序,许多包办强迫和婚姻买卖常常通过订婚的形式实现。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不再保护婚约,但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订婚的习俗。一些人利用给子女订婚的机会进行包办婚姻和婚姻买卖。他们的婚约成为干涉婚姻自由的手段。婚姻法不保护婚约,可以防止借订婚干涉婚姻自由。
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通过相互了解来决定是否建立恋爱关系。他们需要一定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才能确定是否志趣相投。如果志趣不合,他们可以终止恋爱关系。有些恋爱过程很短,而有些可能持续几年。特别是早恋的青年男女,一方面缺乏社会经验,考虑问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个人条件的改变,如升学、就业、迁居、晋升等,可能导致他们的思想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恋爱关系。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很常见。婚姻法不保护婚约,有利于青年男女自由选择伴侣,更好地应对恋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况,避免双方或一方不完全自愿的婚姻,以确保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不保护婚约是近代以来各国婚姻立法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我国法律与国际法律接轨。我国婚姻法不保护婚约,既符合婚姻自由原则的实施,也符合当代婚姻立法的发展趋势,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在这里需要指出,受旧传统的影响,一些人,包括父母,违反婚姻法的规定,通过订立婚约来包办子女的婚姻,并索要大量彩礼,进行讨价还价。还有一些媒婆和媒棍借订婚之机谋取利益,索要大量财物。针对这种情况,人民法院应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并上缴国库,对当事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中国《婚姻法》中夫妻间的扶养关系,包括其主体、内容和客体。扶养关系的主体是夫妻,分为扶养权利人和扶养义务人。内容涵盖了扶养权利人所享有的受扶养权和扶养请求权,以及扶养义务人所承担的扶养义务。客体则是这些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只有在扶养义务人不履行义务
单方面离婚的法律程序,包括提起诉讼申请、立案程序和庭审程序。在提起诉讼申请时,需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书、户口本、身份证和结婚证等证件。案件受理后,法院将进行调解和开庭审理,依据《婚姻法》第32条规定的离婚理由作出准予离婚或不准予离婚的判决。
家庭暴力的定义、多样形式以及如何判断家暴的程度。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法律对家暴有明确规定,如《婚姻法》将禁止家庭暴力上升为基本原则,并将家庭暴力作为离婚的法定理由之一。同时,对家暴受害人的救助措施与施暴者的民事法律责任也做出了规定
精神病人离婚时的经济补偿问题。根据我国《民法典》和《婚姻法》的规定,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可通过双方协议确定,如协议无法达成,将由法院判决。给付经济帮助时,需考虑当事人经济能力和当地生活水准,并根据生活困难程度、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