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 > 一、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

一、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

时间:2025-05-18 浏览:18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81963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一种权利,公民的人身或者财产遭受不法侵害时,公民可以进行自卫的,那么法律关于正当防卫怎样认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要认定一次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要件:

1. 起因条件

必须存在不法侵害的客观事实。

2. 时间条件

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

3. 主观条件

防卫人必须具备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

4. 对象条件

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侵害人本人进行。

5. 限度条件

防卫行为必须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内进行,否则将构成防卫过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如果正当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损害,防卫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如果正当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防卫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不过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对于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并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情况,不属于防卫过当,防卫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二、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行为

以下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1. 打架斗殴中的暴力侵害行为

在打架斗殴中,任何一方对他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以及后动手的一方实施的所谓反击他人侵害行为,都不属于正当防卫。

2. 针对假想中的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必须针对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而不是主观想象或推测。

3. 针对尚未开始不法侵害行为的行为人的行为

正当防卫要求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

4. 针对已经停止或实施终了的不法侵害的行为人的行为

正当防卫要求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

5. 针对无关第三者的行为

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侵害人本人进行。

6. 针对已被制伏或丧失继续侵害能力的行为人的行为

正当防卫要求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

7. 防卫挑拨式的行为

防卫人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进攻,然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对方,不属于正当防卫。

8. 针对精神病人或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行为

对精神病人或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9. 针对合法行为的行为

对公安人员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行为采取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也不属于正当防卫。对紧急避险行为也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10.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起初是正当防卫,但后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法律称之为防卫过当,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况除外)。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侵犯著作权罪的认定与处罚

    侵犯著作权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认定与处罚。侵犯著作权行为包括复制发行、出版、制作出售等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有不同的处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包括盗窃、披露、使用等行为,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处罚。文章还详细解释了认定标准和处罚的具体情形。

  • 共犯中止的情况及处理方式

    共犯中止的情况及处理方式。共犯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中某个共犯放弃或有效阻止犯罪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方式包括向有关机关报告并制止犯罪、在复杂和简单共同犯罪中的特定处理方式等。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是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并自愿放弃或有效阻止犯罪结果发生。

  • 胁从犯的认定标准和特征

    胁从犯的认定标准和特征。胁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的人,主观上并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参与,客观行为表现较消极。其本质特征在于违背自身意志参加犯罪,受到精神强制。但不适用于身体失去意志自由、被诱骗参加或被胁迫后主动积极实施犯罪的情况。法律责任根据其犯

  • 帮助犯罪嫌疑人转移犯罪工具的法律责任

    我国法律中关于帮助犯罪嫌疑人转移犯罪工具的法律责任,以及共同犯罪、从犯的定义和处罚等相关内容。探讨了亲友提供犯罪线索是否属于立功,并明确了立功的认定标准和限制。强调非法手段获取线索和利用职务活动获取线索进行检举的行为不被认定为立功。摘要的重点在于文章

  • 施工安全事故不报的法律后果
  • 开设赌场罪的认定及主犯与从犯的区分
  • 网上诈骗立案金额的法律规定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