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应允或同意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如果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之后发出承诺,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否则将被视为新的要约。承诺本应在约定的期限内进行,超过有效的承诺期限,要约已经失效。因此,对于失效的要约发出的承诺,不能产生承诺的效力,而应被视为新的要约。德国民法典第150条、日本民法典第523条也规定,迟到的承诺将被视为新的要约。有些国家规定,如果要约人希望使该承诺生效,应立即通知受要约人。
意大利民法典第1326条第3款规定:即使承诺迟延,要约人亦可以保留迟延承诺的效力,但是,必须立即向另一方发出通知。这一规定与德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规定相同。迟延的承诺被视为新的要约,立即发出通知等于对这个新要约的承诺。
英美法也采用类似的原则,但是要约通常是虚盘的,其有效期常常采用合理期限进行推定。如果承诺明显地迟发,明显地超过了合理期限,那么它将无法生效。然而,有许多承诺很难判断是否在合理期限内发出。根据判例法的观点,如果受要约人有根据认为其承诺是在合理期限内发出的,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要约人应当接受这个承诺。如果根据他的理由断定这个承诺已经逾期,不愿承认这个承诺,他就必须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否则承诺将有效,合同成立。
要约的生效时间以及承诺的生效时间,并详细解释了附加条件的承诺和逾期承诺的效力。文章指出,要约的生效时间根据各国法律有所不同,而承诺的生效时间在英美法和大陆法中存在差异。此外,对于附加条件的承诺,如果条件不改变原要约的实质,仍可视为有效承诺。对于逾期承
承诺撤回的定义、条件、与要约撤销的区别,以及承诺的法律效力和例外情况。根据《合同法》规定,承诺可以撤回但不可撤销。承诺撤回是阻止承诺生效的行为,其通知要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同时到达。但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承诺超过期限到达,只要要约人未拒绝,承诺仍
法律中承诺合同的效力问题。首先确定了承诺生效的标准,即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并详细解释了承诺生效时间的判断依据。接着阐述了承诺迟延和承诺撤回两种情况,包括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操作要求。承诺的生效时间以到达要约人时为准,承诺撤回必须在承诺生效前进行。整体
迟到的承诺的法律后果,包括其定义、原因、法律规定以及效力和法律适用。受要约人因某种原因在承诺期限内发出的承诺通知迟到,如果要约人未及时发出迟到通知,则该承诺具有效力,合同成立。此外,《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此问题也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