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对于医疗事故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标准:
患者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或严重畸形之一,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患者患有重度智能障碍,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患者经客观检查证实单眼球摘除或眼球无光感,且另眼球结构损伤,闪光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波潜时延长>160ms,矫正视力<0.02,视野半径<50。
患者双侧上颌骨或双侧下颌骨完全缺失。
患者一侧上颌骨及对侧下颌骨完全缺失,并伴有颜面软组织缺损大于30cm2。
患者一侧全肺缺失,并需要进行胸改术。
患者存在持续性心功能不全,且心功能为四级。
患者存在持续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为三级,并伴有不能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
患者患有食管闭锁,需要依赖造瘘来维持生活。
患者肝脏缺损达到3/4,并且伴有肝功能重度损害。
患者胆道损伤导致肝功能重度损害。
患者全胰腺缺失。
患者小肠缺损大于3/4,普通膳食无法维持营养需求。
患者肾功能部分损害,但尚未完全失代偿。
患者两侧睾丸或副睾缺损。
患者阴茎缺损或严重性功能障碍。
患者双侧卵巢缺失。
患者未育妇女子宫全部缺失或大部分缺损。
患者四肢瘫或截瘫,或偏瘫,且肌力为Ⅲ级以下,临床判定不能恢复。
患者双上肢腕关节以上缺失,或双侧前臂缺失,或双手功能完全丧失,无法装配假肢。
患者肩、肘、髋、膝关节中有四个以上关节功能完全丧失。
患者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要构成医疗事故,需要满足以下要件:
医疗事故的主体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医疗事故的直接行为人在诊疗护理中存在主观过失。
患者存在人身损害后果。
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级乙等医疗事故的认定标准,包括器官缺失、智能障碍、眼部损伤、颌骨缺失、肺功能丧失、心功能不全、食管闭锁、肝功能损害等严重病情的情况。这些标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制定,用于评定医疗事故的等级。
医疗事故刑事责任认定标准是: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涉嫌医疗事故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医疗事故罪侵犯的主体应当是患者的生命健康权。
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的区别主要是认定标准不一样,医疗事故是因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行为,造成了患者人身受损。医疗纠纷,涵盖了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产品质量、疾病自然转归等,而医疗事故是主要构成部分。(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
1、医疗事故罪的具体认定标准如下: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是医疗事故罪。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以及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主体为特殊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