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礼返还诉讼中,除了男女双方作为原告和被告外,还可能涉及男女双方的父母或亲属。这些人都可以成为返还彩礼诉讼的当事人。然而,由于彩礼的给付和接受不仅限于男女双方,人民法院对于被告提出的原告不是实际给付人或自己不是实际接受人的抗辩,可能不予采信。毕竟,彩礼的给付实际上是以男女双方为利益对象或代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并符合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如果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彩礼已经给付,那么人民法院应支持返还彩礼的请求。
如果双方已经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却没有共同生活,人民法院也应支持返还彩礼的请求。
如果彩礼的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人民法院同样应支持返还彩礼的请求。而对于何为"生活困难"的认定,应参照《解释一》的规定,即指一方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因此,给付彩礼后,如果一方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维持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那么可以认定为"生活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生活困难"是绝对的生活困难,而不是相对于给付彩礼之前的财产损失或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条件的困难。
此外,虽然我国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但合法的婚约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如果要求返还彩礼的一方存在对婚约的破裂的过错,而另一方并无任何过错,即使请求方存在生活困难,法院也不应再支持其返还彩礼的请求。举例来说,如果请求返还彩礼的一方在婚姻期间出轨并离家出走,导致婚姻关系破裂,那么在离婚诉讼中提出返还彩礼的请求,法院应不予支持。
彩礼的法律性质及返还条件。文章指出彩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返还,并列举了彩礼的目的性、给付的钱财属于彩礼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返还条件。文章还区分了婚前附条件的赠与和婚前不附条件的赠与,并强调了彩礼纠纷处理需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关于彩礼返还的条件。包括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以及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解决彩礼纠纷时,应注意是否缔结婚姻关系、离婚为前提考虑返还请求、确保当地存在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区分彩礼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支付一方可以请求对方返还彩礼。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我国民法上并不认可订婚的法律效力,所以任何一方悔婚的,支付彩礼一方均有权请求返还彩礼。第三十二条 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
适用前款第2、3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如果当事人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该项请求,法院准许离婚的,可根据情况作出是否支持返还彩礼请求;判决不准离婚的,不能支持当事人返还彩礼的请求。对于不能认定为彩礼的、属于男女交往间所为的给付财物如何处理,要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