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与张某(男)是高中同学,双方确立恋爱关系后,请了邻村的杨某做媒人。双方按农村风俗习惯于2011年1月16日举行结婚仪式并开始同居,此前,李某家提出人民币6.808万元彩礼金的要求,张某家按要求把彩礼金交给介绍人杨某,由杨某亲自交给李某的母亲张某。除此之外,张某家还拿去了酒、肉、糖果等物品。李某于2011年1月16日来到张某家,与张某共同生活。2012年6月21日,张某起诉到法院,称与李某按农村风俗同居后经常吵架,由于无法建立起感情,至今尚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双方已经写了分手协议。请求法院判令李某返还彩礼。
本院认为,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至今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双方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同居期间没有共同财产。张某请求返还按照农村习俗给付的彩礼金,于依法有据,应当予以支持。但由于双方同居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日常生活消费有一定的支出,且张某在同居期间有一定的过错行为。故应综合考虑,从公平责任出发,女方酌定返还彩礼金为宜。
目前,我国婚姻法没有规定彩礼,但彩礼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关于彩礼的返还纠纷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的规定处理。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就本案而言,李某与张某按习俗举办了结婚仪式但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在法律上属于同居,可自行解除。张某请求李某返还同居前给付的彩礼金,符合《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第一款规定。但由于双方同居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日常生活消费有一定的支出,且张某在同居期间有一定的过错行为。故应综合考虑,从公平责任出发,女方酌定返还彩礼金为宜。
彩礼的法律性质及返还条件。文章指出彩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返还,并列举了彩礼的目的性、给付的钱财属于彩礼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返还条件。文章还区分了婚前附条件的赠与和婚前不附条件的赠与,并强调了彩礼纠纷处理需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关于彩礼返还的条件。包括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以及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解决彩礼纠纷时,应注意是否缔结婚姻关系、离婚为前提考虑返还请求、确保当地存在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区分彩礼
因为结婚时间确实有些短的,一旦离婚是要返还部分的,没有领取结婚证,彩礼也是可以退还的,男女双方同居之后未领取结婚证,不存在离不离婚的问题,可以直接解除同居关系,但是如果同居时间已经超过两年的话,不能要求对方返还彩礼,如果同居时间未超过两年,可以向法院
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共同生活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一方请求对方返还彩礼的,返还的数额一般不超过彩礼总额的30%;因给付彩礼一方的原因导致同居关系解除的以及在共同生活期间女方怀孕或者流产的,可在前款的基础上再减少5%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