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婚姻效力 > 重婚 > 一、重婚案件的处理方式

一、重婚案件的处理方式

时间:2025-03-09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92541

1. 对方提出离婚的情况下,一方重婚

根据《婚姻法》第23条规定,如果一方有配偶,与他人同居,并经过调解无效,对方提出离婚的,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八条的规定处理。根据该规定,首先应由刑庭处理重婚问题。经过法院刑事审判,解除重婚关系并对重婚犯罪分子予以刑事制裁后,对方仍要求离婚的,经调解无效,可准予离婚。

2. 重婚一方起诉要求离婚

如果重婚方首先提出离婚,另一方不同意离婚,并经过法院调解认为夫妻感情尚未破裂的,法院可判决不准离婚。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法院应判决准予离婚。

3. 反抗强迫包办婚姻或受虐待的情况下,重婚一方要求离婚

如果一方由于反抗强迫包办婚姻或受虐待,因而外出与他人重婚,并坚决要求与原配偶离婚,法院应进行调解或判决准予离婚。已登记的后婚自前婚解除后方为有效,如果后一办理的,则应补办登记手续。

4. 已婚妇女因自然灾害或被拐卖,外流与他人重婚的情况

已婚妇女因严重自然灾害或被拐卖,外流与他人重婚的情况,一般可不按重婚论处。当发生纠纷时,原则上应维持原来的婚姻关系,尽量调解促使其与原夫和好。如果原来夫妻感情不好,女方坚决不肯回去,或者外出重婚已有多年与后夫感情很好,已生育子女的,可说服原夫面对现实,进行调解或判决离婚。

5. 在离婚案件上诉期间,一方与他人结婚引起纠纷的情况

如果在离婚案件上诉期间,一方与他人结婚引起纠纷,应查明原因,不应一律按照重婚处理。对于因重婚引起的离婚案件,人民法院在调解或判决离婚时,应考虑到子女抚养等方面,照顾无过错方的利益。

二、重婚行为的认定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结婚的违法行为,即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婚姻关系。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将受到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处罚。重婚的认定关键在于是否构成另一夫妻关系。根据相关司法解释,重婚有两种情况:

1. 法律上的重婚

指有配偶的人与他人登记结婚。

2. 事实上的重婚

即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以下情形之一,应视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1. 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举行结婚仪式;2. 有配偶的人虽未与他人举行结婚仪式,但以夫妻相称或者对外以夫妻自居。夫妻相称的认定除了当事人之间的承认和日常生活中的称呼外,还需考虑当事人的同居生活情况,例如女方生病时男方以丈夫的名义签名、陪侍,女方生育孩子男方以父亲的名义在医院签字,当事人以父母的名义为子女庆祝满月等,这些也可作为认定以夫妻相称的辅助证据。通常还需要取得周围群众、当事人亲朋戚友的证言,以证明周围群众认为当事人是夫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结婚后欠的债务离婚后要两人还吗

    结婚后欠的债务在离婚后是否需要两人共同承担的问题。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这取决于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果是共同债务,双方需共同承担。此外,《民法典》对夫妻财产约定和债务承担也做出了详细规定。如果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应由该方财产清偿

  • 重婚罪及其类型

    重婚罪及其类型、法律责任。重婚罪包括法律重婚、事实重婚和无配偶重婚三种类型。重婚罪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犯有重婚罪的个人将被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对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制度,以保护无过错方的婚姻家庭权益。然而,现实中

  • 中国公民在国外未定居,配偶居住国内的离婚诉讼管辖问题

    中国公民在国外未定居时,配偶在国内的离婚诉讼管辖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无论哪一方提起诉讼,都应由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同时,还涉及夫妻双方在国外定居或均在国外但未定居时的离婚手续办理和诉讼管辖问题。如双方存在争议,需回国提起离婚诉讼或通过代理人

  • 未婚者是否构成重婚罪

    我国法律中未婚者是否可以构成重婚罪的问题。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规定,重婚罪的主体包括有配偶而重婚的人,以及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人。重婚罪的客体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破坏这一制度将受到刑事处罚。重婚行为包括骗取合法手续登记结婚和事实婚姻

  • 婚前个人房产能变更吗
  •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购买房改房的产权登记在一方父母名下
  • 如何追究重婚者的法律责任
婚姻效力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