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结婚 > 同居 > 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要怎么写

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要怎么写

时间:2020-05-25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9315
【解除同居】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

我跟丈夫同居五年了,孩子都四岁了,其实不是我们不想办了结婚证而是因为我们的户口问题才没有去办证的。我听说现在我跟丈夫不是事实婚姻,只能是同居关系,可是现在我们想要解除同居关系,起诉到法院会被受理吗?我要怎样写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

律师回复解答:

现在是不承认事实婚姻,如果向法院请求解除同居关系法院确实是不会受理的。但是如果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问题,法院是会受理的。

其实可以协商的话就不用去法院起诉,直接写一份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大概的格式是:

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

男方:——————身份证号:————住址:——————

女方:——————身份证号:————住址:——————

————与————于————年开始同居生活(未办理婚姻登记),现因感情不和,已无法共同生活,故双方协商同意解除同居关系,并就财产及子女扶养达成如下协议:

一、————与————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解除同居关系。

二、同居期间————经营管理————店两处,解除同居关系后仍由————继续经营收益,店内一应物品均归————所有。

三、同居期间————从————有限责任公司承租位于————路——号门面房两处,租期为————年——月——日至————年——月——日,租金已交纳,自本协议签订后两处门面房的一切权利均归————享有。

四、————同意向————支付现金——元,其中————万已于————年——月——日支付,本协议签订之日支付——万元,现已支付。

五、对于共居期间各自财产及财产收益各归各有,各自债务自行偿还。

六、儿/女————生于————年——月——日,解除同居关系后归————抚养,————不负担儿/女抚养费,儿/女依法对外承担的法律责任、大额医疗费等任何费用均由————独自承担。————享有探视儿/女的权利,——不得借故阻挠。

七、此协议签订后双方及时将双方已解除同居关系之事实向各自亲朋、邻里公示。

八、此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持一份,自双方签字后生效。

男方:女方:见证人: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婚姻法》

第三十一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

第三十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同居子女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

    同居子女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及非婚生子女抚养费的标准问题。协议具备合同法规定的要件即具有法律效力。抚养费标准根据是否有固定收入而定,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月总收入的20%-30%支付,无固定收入的可根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确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

  • 结婚的条件

    结婚的条件,包括主体、自愿性、登记手续、实质要件和禁止性要件等。同时,也阐述了婚姻无效或被撤销的效力、夫妻财产关系、离婚的形式和实体要件以及离婚的后果。对于结婚和离婚的相关法律要求,文章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 同居离婚财产分割

    同居解除关系时的财产分割问题。对于非夫妻名义的同居,同居期间的财产按照个人财产或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对于夫妻名义的同居,根据不同时间点发生的同居关系以及具体情况按照夫妻共同财产或一般共同处理原则分割;同时,赠与和索要的财物也依据相关法律文件进行处理。法

  • 台湾“高等法院”审理同居关系案件

    台湾高等法院审理的一起同居关系案件。黄女士和杨先生同居期间,黄女士照顾杨先生的母亲并在其母去世后操办葬礼。后两人关系破裂,杨先生拒绝支付生活费。法院最终判决杨先生支付黄女士50万元新台币的赡养费。该判决引起社会关注,并开创了台湾司法界承认实质上的同居

  • 协议解除同居关系的原则
  • 重婚和非法同居的区别
  • 同居关系解除的法律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