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根据该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尽管行政事实行为不具有行政法律上的约束力,但仍可能对公民、法人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例如,如果通知书在调查核实被征地人的财产时存在缺漏或资产评估标准偏低等问题,就可能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于不服告知书和通知书的内容,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是建立在“民告官”的基础上的,行政机关只能作为被告,不能作为原告。因此,作为被拆迁人,只有在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民告官。
长期以来,在拆迁过程中,作为被征收人的普通老百姓相对于房屋征收部门来说处于弱势地位。法律规定更多地倾向于保护弱势一方,即“民告官”中的“民”。然而,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政府遭遇被征收人拒不履行协议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在征地拆迁纠纷中,只要政府存在违法行为,被拆迁人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征地工作的程序步骤。包括土地征用的概念、征地工作程序的具体规定和征地报批前的工作程序等。征地工作程序分为征地报批前、征地报批材料组卷和征地批准后三个阶段,具体包括征地告知书、征地确认书与听证告之书等。同时强调了征地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和当事人权益的保障。
征地拆迁中下发告知书、通知书是否可诉的问题。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就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如果通知书等存在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情况,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在征地拆迁纠纷中,只要政府
各地征地投诉的处理办法。当发生征地纠纷时,可以通过协商、向土地管理部门或检察机关举报来解决。对于违法征地行为,可以向上一级政府或公安机关举报。同时,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紧急通知,省级政府应加强征地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市、县政府需切实履行责任,确保依法征地、
征收方在征地过程中是否应公布征收文件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规定,征收方有义务公布征收文件,包括告知被征地农民征收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等,并确认征地现状。不告知或未提供相关书面材料是违法行为,被征收人可通过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