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根据该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尽管行政事实行为不具有行政法律上的约束力,但仍可能对公民、法人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例如,如果通知书在调查核实被征地人的财产时存在缺漏或资产评估标准偏低等问题,就可能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于不服告知书和通知书的内容,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是建立在“民告官”的基础上的,行政机关只能作为被告,不能作为原告。因此,作为被拆迁人,只有在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民告官。
长期以来,在拆迁过程中,作为被征收人的普通老百姓相对于房屋征收部门来说处于弱势地位。法律规定更多地倾向于保护弱势一方,即“民告官”中的“民”。然而,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政府遭遇被征收人拒不履行协议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在征地拆迁纠纷中,只要政府存在违法行为,被拆迁人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于土地征收行为的实施时间与征地批文失效的关系,以及相关征地工作程序的内容。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征收批文在两年内未实施征收行为将自动失效。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土地征收的工作程序,包括征地情况告知、征地调查确认、函告征地情况、征地听证告知和组织征地听证
林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各类土地的征收补偿费用标准、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等,并强调了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包括拟征地用途、位置、补偿标准等信息的告知和确认,以及申请听证的权利等。同时,文章还涉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和听取意见、特殊情况
征地补偿安置的程序和管理。市国土局在收到征收土地批准文件后公告,被征收人需持证明材料办理登记。方案拟定后需公告并报市政府审批,签订征地事务协议。同时,要履行征地报批前听证告知确认程序,对抢栽抢种不予补偿。争议不影响方案实施,要在规定期限内搬迁腾地。市
征地工作的程序步骤。包括土地征用的概念、征地工作程序的具体规定和征地报批前的工作程序等。征地工作程序分为征地报批前、征地报批材料组卷和征地批准后三个阶段,具体包括征地告知书、征地确认书与听证告之书等。同时强调了征地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和当事人权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