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解散是指引起公司法人人格消灭的法律事实,而公司终止则是指公司法人资格的消灭。尽管公司解散是公司终止的一个环节,但并不等同于公司法人资格的当然消灭。在我国法律上,对于解散和终止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根据新的《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民法通则》的有效期为2020年12月31日止。届时,与《民法典》相冲突的条款将失效。目前,《民法通则》第45条规定了企业法人终止的原因,包括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以及其他原因。而《公司法》第181条规定了公司解散的原因,包括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可以看出,《民法通则》将依法被撤销和解散作为企业法人终止的原因,而《公司法》将被撤销作为公司解散的原因。这导致了对于解散、清算和终止三者关系的规定存在一定的混乱。
根据《民法通则》和相关规定,企业法人在解散或被撤销后应进行清算,并在清算完毕后办理注销登记。这一程序符合法人的本质属性。然而,《民法通则》第40条规定,法人终止后应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此外,《民通意见》第59条规定,企业法人解散或被撤销后应由主管机关组织清算小组进行清算。《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登记主管机关应收缴其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
这些规定表明,企业法人先终止再进行清算。可以看出,《民法通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企业法人出现终止事由后是先终止后清算还是先清算再终止的规定存在矛盾。这种法律上的混乱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也导致了不一致的情况。
新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导致公司解散的原因,包括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此外,新《公司法》还对公司解散、清算和终止三者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规定。
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除了因合并、分立而解散外,公司因其他事由解散时,应在解散事由出现后的15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如果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受理该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制作清算报告,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在《民法通则》与《公司法》对于公司解散、清算和终止存在不同规定的情况下,法官在选择适用法律时应遵守“新法优于旧法”以及“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由于《公司法》是新法且是特别法,因此法官应选择适用《公司法》而非《民法通则》中关于公司解散、清算和终止的规定。
综上所述,公司解散后需要进行清算程序,以便清算人对公司的内外关系进行处理,直至清算完毕并办理注销登记,公司才算终止。
公司董事的忠实义务与诚信义务。忠实义务要求董事以公司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不得追求个人或他人利益;诚信义务则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要求董事在履行职责时平衡公司利益、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虽然两者有重合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董事在行动时需遵守这两项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下的一人有限公司与国有独资公司的区别。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而国有独资公司由政府单独出资设立。一人有限公司有设立限制,并在公司登记和营业执照上注明独资情况。其章程由股东制定,且不设股东会。
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溢价价款的归属问题,指出溢价款应归入公司的资本公积金。文章还介绍了资本公积金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其与盈余公积金的区别。此外,文章阐述了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的区别,并提及了法定公益金的定义。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的溢价款应列为
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的区别。有限责任指债务人承担责任的财产范围有限,而有限公司是企业形式之一,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最大特点是股东责任有限,不需要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文章明确界定了两者的定义和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