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其中包括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这一点已经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得到确认。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8月7日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规定,死者的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死者名誉权。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进一步扩大了对死者的保护范围,包括死者的姓名、肖像、荣誉、隐私以及遗体、遗骨等其他人格要素。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死者的名誉权以及姓名、肖像、荣誉、隐私等人格权益的保护,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法律赋予死者的近亲属诉讼权是基于对死者名誉权的延伸。这种诉讼权是一种新的权利,与死者本身持有的名誉权是不同的。这种权利不仅反映在诉讼程序上,也反映在实体方面。当行为人侵犯了死者的名誉权的同时,也独立侵犯了死者的近亲属的名誉权。因此,死者的近亲属在维护死者名誉权的同时,也在维护自身的名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行为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可以通过言语、书面文字或行为举止等方式进行。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禁止以侮辱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如果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或者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并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诽谤是指故意或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或过失,可以通过言语、书面文字或其他方式散布虚假事实。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禁止以诽谤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
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导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也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例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社等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中的认定,被告撰写了严重失实的文章并刊登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上,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构成了对徐良名誉权的侵犯。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刊物、资料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对于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分发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如果其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另外,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文书和实施的公开职权行为,如果报道客观准确,则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如果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导致他人名誉受损,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善意取得与原始取得的区别。善意取得是当无权处分人将财物转让给第三人时,若受让人善意取得该财物,则获得所有权,而原权利人失去所有权。原始取得则是依据法律规定直接取得物权,不依赖于原所有人的所有权和意愿。善意取得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出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善
房屋抵押和房屋按揭的异同,包括法律关系主体、贷款用途和目的、法律关系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以及买卖合同和担保合同标的物的区别。房屋抵押涉及借款人、贷款人和房屋抵押人,贷款用途不特定;而房屋按揭涉及购房人、房产商和按揭银行,贷款专款专用。两者在法律关系内
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依据《侵权责任法》,侵犯隐私的行为包括公开个人信息、非法侵入住宅、跟踪监视、刺探财产状况等。最新资讯来自《民法典》,于XX年生效,其中明确了自然人和法人享有的权利,包括隐私权,并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禁止非法获取、使用、加工、
人身权的范围及其分类。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等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益,如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等。当人身权受到侵害时,公民有权请求司法保护。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涉及生命、健康、名誉等核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