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合同与保管合同有所不同,具有法定特点。在签订和履行合同时,应注意合同的生效时间和交付时间,因为这将决定责任承担的内容和开始时间。合同生效时间为成立时生效,而交付时间为交付时生效。此外,合同的付费与否也是当事人自行约定的。
仓储合同对保管人的资格有严格限制。在签订合同之前,存货人应对仓储营业人的资格和保管能力进行了解,以防止与无资力的营业人签订合同以骗取保管费。
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保管条件和要求。仓储营业人根据不同的保管难度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为了减少保管费用,存货人往往在品名、数量、质量等项目中填写模糊或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可能导致日后纠纷的发生。因此,在填写时必须准确清楚,避免产生歧义。
合同法赋予了货物所有人随时检查或提取样品的权利。有些仓储合同期限较长,仓储物在仓储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如果等到提取时才发现问题,不仅不能避免损失,还会引发损失承担的争议。因此,行使该权利可以为避免纠纷打下良好基础。
仓储合同的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在存在仓储违约行为时根据法律或双方约定应承担的民事责任。通过承担法定和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可以增加违约成本,弥补被违约方的损失,减少违约的发生,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秩序。违约责任的承担原则是以弥补对方的损失为主,违约方需对对方的损失进行赔偿,包括直接造成的损失和合理预见的利益损失。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支付违约金、损害赔偿、继续履行和采取补救措施等。
违约金是指违约方应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违约金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在仓储合同中,赔偿性违约金是指存货人与保管人对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定的赔偿金额。当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失,且该损失超过违约金数额时,违约方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赔偿,以弥补违约金不足部分。惩罚性违约金是指不论违约方是否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仓储合同的违约方都必须支付的违约金。
损害赔偿是指在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情况下,违约方在对方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后,对方仍有其他损失时,违约方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继续履行是指在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有权要求违约方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义务,或向法院请求强制违约方履行义务,而不得以支付违约金和赔偿金代替履行。
补救措施是指在违约方给对方造成损失后,为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违约方依法承担的违约责任形式。例如更换仓储物、补足数量等。
资讯追溯能力的仓储管理要点,包括与物流运输的ETD/ETA连线追溯。仓库收货时应确认进料状况,具备查验货物的能力,并对物料储存和拣料发料流程进行规范。同时,盘点原则应遵循散板、散箱、散数原则,并定期进行分级分类盘点。
仓单的转让和出质的法律规定。仓单作为提取仓储物的凭证,可以经过背书和保管人签字或盖章后转让提取仓储物的权利,并具有流通性。此外,仓单还可以被出质,即设定权利质押。转让和出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包括背书、保管人签字或盖章等,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
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的制冷设备工程安装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制冷设备的提供与安装、交付期限、保修期限、验收标准、结算方式、设备采购与运输、供电问题、不可抗力因素、合同解除条件、违约责任及附则等条款。
仓储合同与仓单的区别。仓储合同是证明仓储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不转移货物所有权,只是暂时转移占有权,且保管对象必须是动产。仓单则是象征仓储物品的物权凭证,提货时必须使用。此外,仓储合同的保管人需具备经营资格,且合同为诺成合同,自成立时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