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取代了原有的《婚姻法》,而相关的司法解释也随之失效。
父母双方应协商处理子女探视权。
1. 探望权是未直接抚养一方父母的权利。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8条的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或母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望权的实现应当以子女的利益为出发点。现代亲权的设立旨在满足子女对亲情的需求,而非实现家长对子女的控制。同时,实现探望权必须充分考虑子女的健康成长。
2. 探望权的实现应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离婚判决中考虑子女抚养归属问题时,如果子女年满十周岁,法院将征询他们的意见。同样,探视权的行使方式以及探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充分听取子女的意见。对于未满十周岁的子女,也要充分考虑他们自身的感受。如果实现探望权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害,或者违背子女的意愿,子女有权申请中止探望。
3. 探望权的实现先由当事人协商,若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判决。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2款的规定,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由人民法院做出判决。探望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会面和交往,还包括通信、通话等。具体的探望方式应根据子女和父母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定期会面,也可以是周末或假日共同居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以不影响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为前提。因此,在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上,当事人应积极协商达成一致,这样有利于双方共同实施。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可由法院做出判决。
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的探望权问题。包括探望权的定义和内容,如关心成长、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以及探望权的中止情形,如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患有不宜与他人接触的疾病或对子女有违法行为等情形可能导致探望权被中止。
离婚后探视子女时带走藏匿子女的法律后果。依据我国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夫妻双方无论是否离婚都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利,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若有人违反法律探望规定,人民法院可依法采取措施,包括中止探望权利或强制执行。
治安行政拘留中家属的探望权问题。家属凭借合法身份证明可探视被行政拘留人员,无需提前申请。同时,《拘留所条例》规定拘留所应保障被拘留人的会见权利,需遵守拘留所的会见管理规定。探视程序包括持有效身份证件在规定时间于拘留所会见区进行。
赡养纠纷的调解方法。在调解过程中需要耐心、细心、诚心,找准矛盾焦点,强化司法为民思想并多开展巡回审判。同时,要找准法律与道德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外部力量的协助调解作用,调解项目及内容应尽可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