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协议离婚登记的法定条件如下:
申请离婚的当事人双方应自愿离婚。若一方要求离婚,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将不予受理。
申请离婚的当事人双方应就子女抚养和财产问题达成适当处理。若双方要求离婚,但对子女抚养、夫妻一方生活困难的经济帮助、财产及债务处理事项未达成协议,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将不予受理。
若一方或双方当事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将不予受理。未办理过结婚登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也将不予受理。
夫妻离婚后,根据子女的不同情况,处理如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11月3日颁发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一条规定,2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但若母亲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子女也可随父方生活:
此外,如果父母双方协议2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且对子女健康成长没有不利影响,可予准许。
对于子女2周岁以上的情况,首先应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情况判决。若父方和母方均要求子女随其生活,并且双方争夺子女抚养权,法院应同等考虑双方情况,看子女随哪方生活更有利于其成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上述《若干具体意见》第3条规定,若一方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优先考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若干具体意见》第4条规定,父方和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若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并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可作为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对于已满10周岁的未成年子女,《若干具体意见》第5条规定:若父母双方对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在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中,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处理离婚案件中,涉及子女随谁生活的问题时,应考虑到子女的个人意愿。但这并不意味着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可以随意选择随谁生活。法院一般在父方和母方均争夺抚养权,且双方都具备抚养子女的条件时,才会考虑子女个人意见。
对于成年子女随哪方生活的问题,法院会更多地考虑子女的意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若干具体意见》第6条规定,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若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可予准许。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原则及具体意见。内容包括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的处理原则、协议抚养的具体规定,以及父母双方抚养义务和离婚后子女保护的规定。离婚后的子女抚养应以保障子女身心健康和权益为出发点,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条件妥善解决。
离婚协议欠款的追回方式。包括起诉对方履行离婚协议约定、重新分配离婚协议欠款以及法院程序等。当一方违反协议未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可通过起诉方式向法院要求履行。另外,双方可协商重新分配欠款方式和金额。法院将受理并展开程序,最终作出判决并强制执行追回欠款。
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变更的两种主要方法,包括双方协议变更和法院诉讼变更。双方协商一致可制定《子女抚养权变更协议》,但需要办理公证。若一方要求变更而另一方不同意,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据最高法《关于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六条规定
离婚协议书中债务的详细写法,包括定性、双方承担比例、债权行使和债务履行方式等。文章强调协议应详细避免纠纷,并介绍了夫妻债务分担协议在内部具有效力但对第三人无效的法律原则。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我国法律关于夫妻财产归属的约定及其对双方和债权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