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等民事案件通常以调解为主要程序。诉前调解是指在提起离婚诉讼之前的调解阶段。具体而言,当当事人决定起诉离婚时,法院并不立即受理案件,而是收取起诉材料,并给予当事人一张已收取材料的单据。在45天内,法院会通知当事人是否能够成功立案。法院将收取的材料直接交给承办法官,法官会先联系被告,确认其地址和身份是否正确。然后,法官会通知双方当事人一起到法院接受法官主持下的诉前调解。
诉前调解过程类似于一场法院谈话,法官会询问双方的基本情况、离婚原因、夫妻财产情况以及是否第一次诉讼等问题。如果法院能够成功调解离婚,会当庭开具交纳诉讼费的单据,并要求当事人补交诉讼费后,出具调解书解除双方婚姻关系。如果当庭调解成功,立案材料将被退回,无需缴纳费用。如果调解失败,法院会开具交纳诉讼费的单据给原告,要求原告预先缴纳相关费用,案件算是立案成功。在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进行诉前调解的案件较多,其他法院进行庭前调解的可能性较大。
庭前调解是指在立案成功后,正式开庭审理前,承办法官一般会召集对方当事人一起到法院接受法官主持下的调解。庭前调解是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离婚调解原则的贯彻实施,法院希望在开庭审理前,通过法官耐心的说服工作来化解双方的矛盾,和好或友好分手。大部分法院对于庭前调解一般会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如果一方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调解,法官会省去这个环节,直接进入开庭审理程序。
对于第一次起诉离婚的案件,如果没有法定离婚的理由,法院会着重进行调解和好的工作。在被告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法院可能会首先给原告做工作,动员原告撤诉,再给对方一次机会。如果对方同意离婚,法官就不会深究感情部分,而会直接进入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实质性问题。
离婚案件中的法官会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进行调解的安排。大部分法官会选择在原告诉请、被告答辩、证据交换质证完成后进行调解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法官对于案件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对孰是孰非有了基本掌握,当事人通过质证的较量对自己的实力有了正确估计,可能对之前不肯放弃的条件做出适当让步,在法官的适当引导下,更容易达成调解。
法院办理离婚的程序。起诉阶段需提交起诉书并陈述事实和理由,法院会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并要求其书面答辩。答辩阶段如被告未按时提交答辩,法院将继续审理并作出判决。开庭审理阶段包括调查、辩论、调解和判决。判决不服可上诉,否则判决生效,只能就财产分割和子女抚
离婚中孩子抚养权的问题。法院在考虑抚养权时会综合考虑双方的工作和经济收入、住房条件、与孩子相处时间、家人支持和学历等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抚养权的判决也有所不同。对于两周岁以下的孩子,通常随母方生活,但也有例外情况;对于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
二次起诉的法律效力和判决流程。对于上诉案件,二审法院根据不同情形作出不同处理,当事人不得无限期重复起诉。在离婚案件中,夫妻感情破裂的认定标准包括多种情形,如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疾病、婚前缺乏了解等,根据这些因素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从而决定是否准予离
男方在妻子哺乳期是否可以提出离婚的问题。按照《婚姻法》的规定,男方在妻子哺乳期间通常不得提出离婚,以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女方有重大错误、威胁男方或婴儿安全等,男方可以提出离婚。此外,军人提出离婚需经单位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