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网络人格权 > 网络造谣人身攻击的法律处罚

网络造谣人身攻击的法律处罚

时间:2025-03-24 浏览: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17497
在现实生活中谣言是非常多的,而网络是谣言传播的温床,网络传播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的特点,造谣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那么网络造谣人身攻击如何进行处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民法典》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

根据《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的生效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止。因此,此条例已被《民法典》所取代,并且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将失效。

网络造谣的法律处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网络造谣行为的处罚取决于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将依照诽谤罪的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构成犯罪,则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对于侵害民事权益的行为,应当依照该法承担侵权责任。其中,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和财产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推定行为人有过错,除非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了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刑事处罚。根据该条款,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除外。如果被害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了上述行为,且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无法提供证据的困难,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散布谣言行为的认定

散布谣言行为在客观上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况: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式扰乱社会秩序。散布谣言是指捏造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并向他人传播。例如,制造将要发生地震、战争等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是指编造虚假险情,如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爆发、火警、治安警情等,并向有关部门报告。上述行为的客观后果足以引起群众恐慌,干扰了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单位的正常工作,扰乱了社会秩序。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过失实施上述行为的,不构成本行为。行为人的动机具有多样性,有的是为了故意制造社会混乱,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的是出于报复,给某些单位施加压力,有的是出于精神空虚,为了寻求刺激、看热闹等。行为人的动机不影响本行为的构成,但可以作为给予其处罚轻重的依据之一。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网络对传统隐私权的冲击及新的侵权形式

    信息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以及网络空间中隐私侵权的情形。网络隐私权涉及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具有客体扩大化和数据化的新特点。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网络黑客的破坏活动以及擅自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 网络造谣人身攻击的法律处罚

    网络造谣人身攻击的法律处罚。随着《民法典》的生效,《侵权责任法》已被取代。对于网络造谣行为的处罚,若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否则需承担侵权责任。同时,散播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也会受到法律制裁,包括制造虚假险情、疫情、警情等。在法律上,行为人的动机

  • 网络商标侵权主体的确定

    网络商标侵权主体的确定问题,包括侵权商品实际销售者、网络信息发布者、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搜索引擎提供者的法律责任。文章指出,根据不同主体的不同行为,可依据《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同时,文章还涉及网络商标侵权的管辖问题,可以根据司法解释确定侵权行

  • 网络名誉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名誉。网络名誉权侵犯行为可通过证据保全进行确认,但中国尚未有具体保护措施。法院主要依据普通名誉权法律规定和涉及网络名誉权的行政法规来处理相关案件。对于侵权人,法院可采取多

  • 利用网络电话骚扰他人是否违法?
  • 名誉侵权是否构成
  • 商用密码送检单位的法律要求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