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某为开展商业活动向贷款公司借款25万元,实际到手金额为19万元,因为6万元作为利息被提前扣除。到期时,毛某未能偿还债务,贷款公司与其母亲重新签订借款合同以抵债,合同规定借款本金为25万元,但母亲最终也未能偿还债务。最近,崇明县法院受理此案后认为,贷款公司与老太签订的合同有效,但借款本金应以实际借款金额为准。
2011年10月31日,毛某与某贷款公司签订借款合同。合同约定,毛某借款本金25万元,借期1年,同时需在贷款发放当天支付1年利息6万元。根据合同约定,毛某当天实际收到19万元。然而,借款期限到期时,按时还款成为不可能。去年2月3日,贷款公司联系不上毛某,遂找到毛某的母亲胡某。胡某出于对女儿的关心,在当场签署了承诺书,承诺将女儿的贷款转由自己偿还,并与贷款公司重新签订了借款合同。然而,合同到期后胡某也未能偿还借款本息。去年年底,贷款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胡某归还借款本金25万元并支付相关利息。经过审理,法院认定借款本金为19万元,并按此计算利息。
本案中两份合同是否有效?贷款公司与胡某签订合同的借款本金应为多少?
根据合同法规定,本案中两份合同的签订双方都具备相应的民事责任能力,约定的利息、放款时间和利率等都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达,因此合同是合法有效的。然而,根据《合同法》第二百条的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贷款公司在毛某的借款合同中提前扣除6万元利息的做法是违法的。因此,毛某应按实际借款金额19万元归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条: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代乙方签订借款协议的法律责任问题。探讨了代理行为的有效性,委托合同的定义和范围,以及个人借款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讨论了借款协议中不同种类的借款和期限的划分,以及向金融机构借款的专款专用原则。
贷款方与借款方在借款合同中的基本信息和风险提示,详细规定了借款金额、借款利率、借款期限、保证条款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保存好相关书面证据,遵循法律规定的利率范围,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欠条和借条的法律含义及区别。欠条是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而借条则是证明借用或者借款关系的凭证。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资金或实物的流动、是否有借期和利息等。日常生活中,借款行为建议打借条并注意诉讼时效,欠款行为可要求打欠条并保留好相关资料。同时,
债务的免除效力及其法律效果。债务的免除分为部分免除和全部免除,会导致债务消灭、债权和从权利的消灭。同时,免除债务不得损害第三人权益,例如在融资租赁合同中,不得损害承租人的利益。主债务的免除会导致保证债务的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