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是指为实施特定犯罪行为而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的行为,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实施犯罪,仅停留在准备阶段。
为达到犯罪目的创造条件的行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即使实施了上述行为,仍处于犯罪的预备阶段,尚未着手实施具体犯罪,也未造成实际的社会违法结果,行为人的危害程度远低于既遂或未遂犯罪。因此,可以对其从轻、减轻处罚。
然而,有些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后为减轻自身责任,声称准备的工具和制造的条件未被使用,以证明自己仍处于预备阶段。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旦实施了着手实施犯罪行为,即使未使用准备的工具,也不能再被视为犯罪预备阶段。
因此,虽然犯罪预备的危害性较小,但仍然会受到处罚。建议委托专业律师协助处理,以争取最大限度地减轻个人责任。
犯罪预备是指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预备犯是指行为人仅在预备阶段就停止犯罪的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犯罪预备是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的行为。而根据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对于预备犯,可以参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参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是,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它是一种具备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态。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此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
对于预备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2条第2款的规定,可以参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显然,预备犯应当负刑事责任。但由于预备犯还没有着手实行犯罪,没有造成犯罪结果,其社会危害性通常小于“既遂犯”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可以从宽处罚。虽然刑法用的是“可以”,但可以理解为“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也是法定的,一般情况下司法机关必须如此处理。
数罪并罚的定义、原则及计算方法。数罪并罚指的是一个人多次犯罪,审判机关根据刑法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合并处罚。数罪并罚的原则包括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文章还介绍了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况和具体的计算方法。
教唆犯的法律定义和特点。教唆犯通过劝说、怂恿等方式引导他人犯罪。其特点是必须具备引起他人犯罪意图的教唆行为,并具备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教唆犯有相应处罚规定,对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处罚更严厉。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犯罪情节不同,处罚也不同。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和罚金,随着金额的增加,刑罚也会相应加重,最高可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可能面临罚金或财产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