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证据 > 第二次起诉离婚证据有什么要求

第二次起诉离婚证据有什么要求

时间:2024-02-03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110
如果第一次人民法院判决不予离婚,当事人还享有再次起诉的权利。打官司主要是打证据,需要证明双方当事人感情确实破裂,法院才会判决离婚。那么,第二次起诉离婚证据有什么要求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二次离婚起诉的证据要求

一、结婚证明

在离婚案件中,有效的结婚证明是法院判决双方离婚的前提条件。如果第一次起诉被驳回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婚姻证明,那么第二次起诉同样会被驳回。

二、子女出生证明

如果涉及到子女抚养权的问题,需要向法院提供婚生子女的出生证明,以便法院能够依法作出关于子女抚养权的判决。

三、财产清单

在离婚诉讼中,财产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当向法院提供夫妻共同财产清单或个人财产清单等,以便法院进行财产的分割。

四、感情确已破裂

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作为区分的界限。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综合分析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以及和好的可能性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和审判实践经验,下列情形之一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1. 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疾病,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
  2. 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
  3. 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
  4. 一方欺骗对方,或者在结婚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
  5. 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
  6. 包办、买卖婚姻,婚后一方随即提出离婚,或虽共同生活多年,但确未建立起夫妻感情。
  7. 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3年,确无和好可能,或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1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
  8. 一方与他人通奸、非法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或者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批评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
  9. 一方重婚,对方提出离婚。
  10. 一方好逸恶劳、有赌博等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夫妻难以共同生活。
  11. 一方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
  12. 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
  13. 受对方的虐待、遗弃,或者受对方亲属虐待,或虐待对方亲属,经教育不改,另一方不谅解。
  14. 因其他原因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原告应根据上述条件来证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从而获得法院的离婚判决书。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婚外情证据之——电子邮件、聊天记录

    婚外情证据中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保证书或悔过书、照片、录像和录音等类型。这些证据在法院中的采信程度不一,收集过程需注意合法性和不侵犯他人隐私。对于电子邮件和聊天记录,需要在公证处公证;对于照片和录音,必须合法取得。录像和录音类证据采集难度较大,容易

  • 微信聊天记录作为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

    微信聊天记录作为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将微信聊天记录列为法定证据类型之一,其证明力需结合其他辅证考虑。微信、QQ聊天记录作为证据需具备关联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因此,在使用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 离婚证据的构成要素

    离婚诉讼中证据的构成要素,包括夫妻关系证明、共同财产证据以及夫妻感情破裂的证据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进行调解,若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并列举了准予离婚的具体情形。

  • 醉驾追逃:网上追逃是否有时限?

      没有法律规定第二次起诉离婚必须判离,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准予或不准离婚应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作为区分的界限。  如果起诉离婚的一方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为由起诉要求离婚,但又未能向法院提供据相关证据来证实,要承担法院再次不准予离婚的后果。  综上可知,

  • 第二次起诉离婚就能判决离婚吗
  • 离婚案多久能判下来,判决离婚需要多长时间
  • 第二次起诉离婚开庭一方不去会如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