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对于集资诈骗的条件进行了规定。只要符合相关司法解释的条件,就可以认定为企业存在非法集资的行为。
1. 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2. 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4.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1. 承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编造虚假的回报承诺,通过暴利引诱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在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者遭受经济损失。
2. 编造虚假项目:不法分子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践“经济学理论”等旗号,编造虚假项目,承诺高额固定收益,骗取社会公众投资。
3. 以虚假宣传造势:不法分子利用聘请明星代言、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制造虚假声势,骗取社会公众投资。
4. 利用亲情诱骗:不法分子利用亲戚、朋友、同乡等关系,用高额回报诱惑社会公众参与投资。有些参与传销人员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1. 骗取公众资金,扰乱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非法集资公司通过骗取公众的个人资财来运作,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融资活动崩盘,非法集资者卷款而逃,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和社会的不安定。
2. 使弱势群体雪上加霜:非法集资的受害者往往是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他们动用了养老金、购房款,甚至孩子的教育费用参与非法集资,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3. 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参与非法集资的群众对政府的问责感强烈,造成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要求政府赔偿。
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情况及连带责任种类。《解释》明确指出了四种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情况,包括承包人无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企业名义、建设工程未招标或中标无效、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
如何判定企业是否存在非法集资行为。文章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对于非法集资的规定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四个条件,阐述了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和危害。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可以更加明确如何判断企业的集资行为是否合法,以避免遭受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
国有企业代持非国有企业或自然人股权的合法性。根据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三,代持协议合法有效的前提是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若股权代持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代持股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隐蔽性,为不希望
企业债券票面所需包含的内容,包括企业名称、住所、债券面额、利率、还本期限和方式等。此外,文章还指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从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等活动为无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