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续期间,夫妻之间吵架时伤害了对方,损害了夫妻一方某样个人财产或一方监护不当,造成小孩死亡等,受害一方能否在不离婚的情况下,提出损害赔偿。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财产共同共有是婚姻财产的原则,夫妻之间可以约定例外情况。在财产未分割之前,所有财产属于双方共同共有。因此,在婚内赔偿方面,由于缺乏经济基础,一般情况下不能单独提出赔偿请求。相反,应当在离婚时一并提出,诉讼时效从离婚诉讼之日起计算。
然而,当人身损害构成家庭暴力时,受害者可以提出婚姻损害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双重请求,对损害一方实施双重惩罚。同样地,婚姻法第46条婚姻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也应从离婚之日起算。
对于婚姻法第46条的修改建议,我认为应将“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修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样的修改有以下原因:首先,与我国离婚以夫妻感情破裂为依据相呼应,即离婚是由感情破裂导致的,而不是由“下列情形”导致的;其次,现行立法给司法者造成误解,会认为只有婚姻法第46条所列举的4种情形才能引起夫妻感情破裂,从而导致离婚时才有权请求赔偿。如果其他原因导致离婚,就无权请求赔偿。同时,这也会导致只有在离婚诉讼时,这4种情形才能提出请求,而几年前或离婚时已改正的情形则无需赔偿;最后,这样的修改可以消除现行立法与最高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29条、30条的冲突。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根据法律规定,只有过错方涉及上述法定情节时,无过错方才能提起赔偿请求。
婚姻法中关于婚外情离婚是否能请求赔偿的问题。根据婚姻法规定,只有在重婚、同居、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等法定情节下,无过错方才能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单纯婚外情或婚外性行为很难获得法院支持。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收集离婚损害赔偿证据,包括文字证据、视听证
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是离婚诉讼中受害的配偶一方,即无过错方的配偶;义务主体是离婚诉讼中的过错方配偶,需存在法定的过错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法律只能追究危害较大的过错行为,无过错方配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婚姻法》第46条,无过错方在特定情况下可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协议离婚后的一年内,若未明确表示放弃,仍可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为预防离婚财产纠纷,夫妻应进行财产公证、书面协议,并注意防止一方擅自转移或处置财产。如已
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取证困难问题。文章指出,在家庭暴力和婚外同居等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往往面临取证困难的问题。由于家庭暴力事件的隐蔽性和无过错方证据不足,许多无过错当事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无法得到支持。此外,婚外同居现象多为隐蔽且无固定住所,使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