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婚姻法》第 46 条的规定,只有无过错配偶才享有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促使公民严肃认真对待婚姻关系,预防侵害配偶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发生,并避免在证明离婚配偶双方过错大小上的举证困难。
关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我国新《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九第一款的规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应该是离婚的过错配偶。一些国外的法律或判例将因“婚外情”导致的婚姻破裂的责任主体从过错配偶一方延伸到了“第三者”。
然而,第三者不应成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离婚及离婚过错赔偿解决的是配偶之间的民事身份及民事责任问题。同时,“第三者”并非法律概念,而是社会学概念,通常指介入他人婚姻、与夫妻一方有婚外性关系的人。其表现形式复杂,有的属于通奸,有的属于姘居,有的属于重婚。对于第三者的行为,更适宜以道德来调整。因此,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只能是有过错的配偶。
婚外情证据的效力问题。有效的婚外情证据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如真实的照片、捉奸在床的证据等。间接证据如电话记录、短信内容等也可以作为证据。当事人应注意合法取证,比如在自己家中拍摄的照片较容易被法院采信。同时,无过错方在取证时应量力而行,并避免侵犯他
离婚赔偿的相关问题,指出离婚赔偿与结婚时间长短无关,关键在于对方是否有过错。离婚赔偿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以及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只有在对方存在重大过错导致婚姻关系破裂,并给无过错方带来财产或精神上的损失时,才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如果婚姻中一方出轨导致离婚,无过错方可以要求赔偿。赔偿金额的确定将根据过错方的过错行为对无过错方造成的损害程度来进行评估。《民法典》列举了导致离婚的几种情形,包括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原因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等。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只限于无过错配偶。请求权可以在离婚时或离婚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