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是指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可以与子女进行间接的交流和探望。具体的探望方式和时间安排通常由离婚时双方父母协商决定。为了保障子女的健康成长,双方在离婚时应该就探望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协商和安排。
如果离婚时双方无法就子女探望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时会一并作出判决。一般情况下,在不影响子女学习和生活规律的前提下,间接抚养方可以与子女单独交流一段时间。如果离婚判决没有涉及子女探望权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12月27日起施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单独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保护探望权。
中止探望权是指由于法定事由的发生,导致探望权不宜继续行使,需要人民法院依法暂时停止探望权的行使。探望权是离异父母依法享有的权利,不得任意阻碍、限制或剥夺。然而,如果探望权的行使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甚至严重损害子女的利益,就应该对其行使进行必要的限制。
中止探望权的条件并没有在婚姻法中具体列举,而是概括地规定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一般而言,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中止探望权的唯一条件是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其他原因,如父母关系恶化或探望权人未及时支付抚养费等,都不能成为中止探望权的理由。
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需要强调的是,中止探望权必须经过人民法院的裁定,其他机关或个人,包括父母双方,都无权中止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行使探望权。
离婚诉讼中孩子抚养权的改判问题。一审抚养权判决基于孩子年龄和双方条件,在二审中改判可能性较小,除非有有力证据。具体规定依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保障子女权益是审理原则。双方需收集证据证明自身抚养能力和对孩子成长的
孩子抚养权强制执行的法律条件。根据《婚姻法》规定,需已有法院判决书或调解书,且针对夫妻双方不履行责任义务的行为进行强制执行,而不是直接对孩子的人身进行执行。父母离婚后仍须履行抚养义务,如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以起诉追讨抚养费。
抚养权对迁户口的影响,以及法院在判决抚养权归属时的原则。女方拥有抚养权并不影响迁户口,子女户口与抚养权无直接联系。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判决抚养权归属,主要考虑学历、工作、收入等因素。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婚姻法》规定共同财产处理原
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及上诉问题。调解书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效力待定。一旦双方签字确认,调解书生效,当事人无权上诉。但如果一方有证据证明调解违背自愿原则或违反程序,可在两年内申请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