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赔偿 > 工伤赔偿标准 > 上下班时间车祸误工费的赔偿方式

上下班时间车祸误工费的赔偿方式

时间:2025-03-10 浏览: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32914

一、有固定收入的人员

有固定收入的人员包括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指在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单位按期得到收入的人员,其收入包括工资、奖金以及国家规定的补贴和津贴。奖金的计算方式为交通事故发生时上一年度本单位人均奖金,若超过奖金税计征点,则以计征起点为限。农业人口指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在业人员,其收入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劳动力人均纯收入计算。对于离退休人员及在岗人员单位未扣发工资的,不应予以赔偿。(应由单位出具证明,并进行调查核实)

二、无固定收入的人员

无固定收入的人员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前从事某种劳动,其收入能维持本人正常生活的人员,包括城乡个体工商户、家庭劳动服务人员等。对于无固定收入的受害人,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若受害人无法提供最近三年平均收入的证明,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个体工商户、承包经营户应提供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证明;其他自然人若能提供此证明,也应以近三年的平均收入为准来计算每天的收入。对于无法提供证明的受害人,可以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政府公布的上一年度(相同或相近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三、无收入的人员

无收入的人员指本人生活主要或全部依靠他人供给,或者偶然有少量收入但不足以维持本人正常生活的人员。对于无收入但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其计算依据为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

四、交通事故发生地

交通事故发生地指交通事故发生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

五、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根据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上一年度指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年度。

六、误工时间的计算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若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在确定残疾赔偿金和误工费损失之间的界限是从定残这一天开始计算,即定残前赔偿误工费,定残后赔偿残疾赔偿金。对于误工费的时间计算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判断。

交通事故赔偿误工时间的计算

对于误工费的计算时间,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三类:

一、未构成伤残或死亡的情况

对于未构成伤残或死亡的情况,误工时间应根据受害人自接受医疗机构治疗(出具医疗机构的证明)到康复所需时间而确定(康复时间应以法医指定的康复时间为准)。

二、构成伤残的情况

对于构成伤残的情况,误工时间应计算至定残的前一天。但若当事人治疗终结后,合理康复期满仍未进行定残的,其定残时间应按照实际误工时间计算,即计算至康复之日为止。

三、构成死亡的情况

对于构成死亡的情况,误工时间应计算自接受治疗至死亡之日的期间。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事故致残的不同等级

    不同等级的交通事故致残情况,详细列举了一至八级伤残肢体损伤的定义和情况,包括各肢体缺失或丧失功能的程度和范围。不同等级伤残的划分基于肢体损伤程度,从三肢以上缺失到双手感觉完全缺失等不同情况都有详细的说明。

  • 五级伤残职工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及工伤伤残鉴定方法

    五级伤残职工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发放标准和工伤伤残鉴定方法。五级伤残职工可获得相当于本人工资18个月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除补助金外,他们还享受保留劳动关系、获得伤残津贴、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工伤伤残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由市

  • 抚恤金发放标准的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等不同群体的抚恤金发放标准。根据不同的死亡原因,如烈士和因公牺牲、病故等,发放标准有所不同。同时,对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抚恤金发放也按照

  • 工伤赔偿标准及其具体项目

    工伤赔偿标准的详细内容及其具体项目,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同时,也探讨了停工留薪期工资、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医疗费、工伤康复费等相关费用的支付标准和规定。此外,文章还涉及工伤复发待遇和

  • 工伤人死了赔偿多少钱
  • 劳动能力鉴定及赔偿计算程序
  • 大脚趾骨折工伤的补偿金额和评级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