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何时允许恢复
时间:2024-07-27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探望权是离异父母依法享有的法定权利,不得任意阻碍、限制甚至剥夺。而探望权的中止,是指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探望权不宜继续行使,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应当强制执行探望权。那么,中止探望权后怎样恢复呢?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应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探望权的中止条件
1. 法律规定的中止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法律裁定中止探望权。这意味着除了法院,其他机关和个人,包括父母双方,都没有权力自行决定中止探望权。申请中止探望权的权利应由有权提出申请的人向人民法院提出。
2. 申请人的身份
申请中止探望权的人包括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
3. 中止探望权的情形
根据实践经验,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包括以下情况:(一) 探望权人患有严重的传染病,可能对子女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二) 探望权人不按照协议或判决确定的探望方式、时间和地点进行探望,严重影响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三) 探望权人将子女带入色情场所或让子女观看不健康的影视、书刊;(四) 探望权人道德败坏,包括通奸、姘居、卖淫、嫖娼、吸毒、赌博,可能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五) 探望权人对子女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六) 探望权人教唆、胁迫、引诱子女实施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七) 探望权人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却不教育制止;(八) 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况。
二、探望权的恢复条件
探望权中止后,只有当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情形消失,探望权才能恢复。然而,探望权的中止情况消失并不意味着探望权会自动恢复。当事人需要向法院申请,并经法院审查认为中止情况已消失,法院通知双方恢复探望权后,探望权才能恢复。需要注意的是,探望权的中止并不是对探望权本身进行处分,而是暂时停止行使探望的权利,因此称为“中止”而不是“终止”。此外,如果探望权人自动放弃探望权,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或子女本人都有权提起损害赔偿的请求。如果探望权人滥用探望权导致子女身心健康受损,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或子女本人也有权提起损害赔偿的请求。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提起探视权诉讼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
离婚后探视时带走藏匿子女的法律后果
离婚后探视子女时带走藏匿子女的法律后果。依据我国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夫妻双方无论是否离婚都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利,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若有人违反法律探望规定,人民法院可依法采取措施,包括中止探望权利或强制执行。
-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
-
一、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式
-
没有抚养权能和孩子住一起吗
-
中止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