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这意味着,对方提出要求探望子女的要求是受法律保护的。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和时间应由当事人协议,如果协议无法达成一致,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因此,中止探望权应由法院来决定,个人不能单方面决定不让对方探视孩子。
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拒绝对方探视子女,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探望权制度是2001年新《婚姻法》新增加的一项制度。其设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障间接抚养方对子女探望的权利,满足其思念子女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也旨在使子女对父母的感情不因家庭破裂而发生变化,尽量减少离婚对子女的伤害,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一方拒绝给予有探望权的一方探望子女的权利,根据《婚姻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强制执行相关判决或裁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实践中的做法是,有探望权的一方如果被阻止行使探望权利,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通常会派遣执行人员陪同一方行使探望权,并对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另一方进行说服教育。如果对方仍然阻止探望权的行使,并且情节严重,可能会取消其抚养权。
祖母是否享有对孙子的探望权问题。虽然我国《婚姻法》未明确规定隔代亲属的探望权,但在具体个案中,正确行使探望权有助于子女身心健康。同时,探望权是自动享有的,受阻时可通过合法程序进行救济,强制执行措施包括说服、教育、警告以及拘留、罚款等,但不能对子女人身
探监费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未决犯,家属无法直接探望,只能通过律师了解情况;而已判刑关在看守所的罪犯,直系亲属可以探视,需携带户口本和身份证等证明文件。在监狱服刑的罪犯,除直系亲属外,其他亲属或有帮助的人经过监狱批准也可以进行会见。
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
对方提出要见小孩的要求是没有办法拒绝的,探望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对方有过分的行为可以报警,自己是不能决定不让对方探视孩子的,中止探望权要由法院来判定。《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仍然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