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父母双方都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无论离婚后哪一方没有得到抚养权,都有权要求与自己的子女见面。
离婚后,那些不与子女一起生活且与子女保持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父母可以行使探望权。
父母行使探望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行使探望权的父母包括:
如果当事人协议离婚,他们在办理离婚手续时应达成关于探望子女的时间、方式等方面的协议。
婚姻登记机关会审查当事人是否达成了探望子女的协议,以确定协议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义务。
如果当事人通过诉讼离婚,在人民法院调解离婚的情况下,离婚协议中应包含有关探望子女的条款,并且该条款必须合法。
如果在人民法院判决离婚的情况下,法院应当就探望子女的方式、时间等做出具体的判决。
总之,无论是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对于探望子女的方式、时间等问题,应首先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寻求具体的判决。
根据《婚姻法》第48条的规定,对于拒不执行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强制执行,并要求相关个人和单位提供协助执行的责任。
然而,根据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探望权纠纷最大的问题在于执行。由于探望权涉及到子女的人身问题,不能对子女的人身和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根据新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判断父母的探望行为是否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标准。可以想象,探望权的一方如果在执行法官或法警的陪同下探望子女,或者因违反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探望方式、时间和地点而受到处罚,都可能对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的探望权问题。包括探望权的定义和内容,如关心成长、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以及探望权的中止情形,如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患有不宜与他人接触的疾病或对子女有违法行为等情形可能导致探望权被中止。
离婚后探视子女时带走藏匿子女的法律后果。依据我国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夫妻双方无论是否离婚都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利,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若有人违反法律探望规定,人民法院可依法采取措施,包括中止探望权利或强制执行。
探望权在抚养费纠纷中的反诉能力。探望权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的与子女见面的权利。反诉是被告向原告提出的独立请求。但探望权不适用于反诉,因为它基于婚姻家庭关系的人身权,离婚本诉已涵盖相关问题,且赡养、抚养和扶养案件的义务是法定的。
孩子的抚养权归属不能随意行使,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进行确定。离婚后,抚养费用、探望权利等也有明确规定。抚养费的确定应考虑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包括固定收入、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等。特殊情况可适当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