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父母双方都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无论离婚后哪一方没有得到抚养权,都有权要求与自己的子女见面。
离婚后,那些不与子女一起生活且与子女保持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父母可以行使探望权。
父母行使探望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行使探望权的父母包括:
如果当事人协议离婚,他们在办理离婚手续时应达成关于探望子女的时间、方式等方面的协议。
婚姻登记机关会审查当事人是否达成了探望子女的协议,以确定协议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义务。
如果当事人通过诉讼离婚,在人民法院调解离婚的情况下,离婚协议中应包含有关探望子女的条款,并且该条款必须合法。
如果在人民法院判决离婚的情况下,法院应当就探望子女的方式、时间等做出具体的判决。
总之,无论是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对于探望子女的方式、时间等问题,应首先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寻求具体的判决。
根据《婚姻法》第48条的规定,对于拒不执行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强制执行,并要求相关个人和单位提供协助执行的责任。
然而,根据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探望权纠纷最大的问题在于执行。由于探望权涉及到子女的人身问题,不能对子女的人身和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根据新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判断父母的探望行为是否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标准。可以想象,探望权的一方如果在执行法官或法警的陪同下探望子女,或者因违反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探望方式、时间和地点而受到处罚,都可能对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离婚后探视子女时带走藏匿子女的法律后果。依据我国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夫妻双方无论是否离婚都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利,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若有人违反法律探望规定,人民法院可依法采取措施,包括中止探望权利或强制执行。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