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的实现关键在于确定探望次数和探视时间的多少。由于探望的概念模糊,一段时间内探望几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操作。因此,在判决书中规定一定的探望时间是必要且可行的。根据我国目前的作息制度,每月有8天的法定休息日,一般在公休日,子女和父母都休息。如果在这8个公休日中让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4天的探望时间,包括可以接送子女与自己同吃同住、出去游玩、购物、监督和辅导学习等,这样满足了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对子女的亲情沟通,实现了探望权的亲情价值意义。
在保证了探望权人每月双休日和节假日有4天的探望时间外,再规定由其享有非公休日的探望,势必会影响到子女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会影响到抚养子女的一方对子女的正常监护。因此,确定不少于4天的探望时间,并不影响抚养子女的一方在特殊情况下超出4天的时间让探望权人行使探望,也可以将子女的监护权暂时转移给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4天的探望时间是探望权人的基本底限权利,超出的时间是一个弹性的规定,该规定不禁止协助义务人给予探望权人超过基本权利之上的额外探望权利。这种“不少于”判决体现了法律规范的不禁止性,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
探望权人放弃自己的基本权利,并不影响和妨碍抚养子女的一方对子女的抚养监护权利的行使,也减轻了协助义务方的义务。然而,长期不履行探望义务和不支付抚育费用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健康。因此,抚养子女的一方可以通过诉讼中止探望权人的探望权利。只有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才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规定探望权人每月不少于4天的探望时间,是对协助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时间底限规定。
婚姻法对探视权的方式和时间未加以明确规定,常常出现监护一方不允许对方探视或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导致探视权难以主动实现。
探视权纠纷案件的被告通常不积极应诉,难以确定最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科学合理的探视方式,增加了处理此类纠纷的难度。
执行标的难以确定,执行措施难以实施,执行协助义务的界定存在争议,孩子拒绝接受探视等问题使探视权纠纷的执行变得困难。
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的探望权问题。包括探望权的定义和内容,如关心成长、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以及探望权的中止情形,如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患有不宜与他人接触的疾病或对子女有违法行为等情形可能导致探望权被中止。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关于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法和处理方式。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但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不包括子女本身。若子女已满10岁并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处理方式上,父母双方应首先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