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探视权 > 离婚后如何行使探望权

离婚后如何行使探望权

时间:2024-10-16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3711
婚姻法是怎么规定对离婚孩子的探视权的?离婚后,如果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也是手心律师网小编在本文详细讲述如何行使探望权和探望权的规定。

离婚子女探视权的法律规定

一、婚姻法第36条规定

根据婚姻法第36条的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消失。无论子女由父亲或母亲直接抚养,他们仍然是双方的子女。

二、婚姻法第38条规定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1款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权探视子女,而另一方有义务协助。而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2款的规定,探视权的方式和时间应由当事人协议,如果协议无法达成,则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三、探视权的行使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3款的规定,如果父或母的探视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权。一旦中止的原因消失,探望权应该恢复。

根据《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5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在执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探望权,人民法院应该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有必要中止探望权的,可以作出裁定。中止探望权的情况消失后,人民法院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

离婚后孩子的探视权

一、探视权的定义

探视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根据离婚协议或法院判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时间,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二、探视权的性质

探视权属于身份权的范畴,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享有的身份权利。它是有子女的父或母基于夫妻离婚而产生的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

三、探视权的行使

离婚后,对于不直接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来说,只是变更行使探视权的方式。离婚后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是父母双方应尽的法定义务,同时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对子女的探视也是应有的法定权利,这种权利和义务不能因离婚而消除。

行使离婚子女探视权的方法

行使探视权涉及到直接抚养一方和子女的利益,因此有必要确定探望的时间和方式。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确定探望时间和方式可以通过父母协议和法院判决两种方式,其中协议优先的原则被确定。

根据协议优先的原则,父母应根据夫妻双方的实际情况,本着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确定具体的探望时间和方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夫妻感情破裂导致离婚,协商时会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有些直接抚养一方甚至拒绝就探望问题进行协商。在这种情况下,探望权人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探望问题。

如果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拒不履行有关探望权的生效判决或调解书,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应对不履行义务的一方进行教育,并责令其履行义务。如果经过责令后仍不履行义务,可以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另一方也可以起诉请求变更抚养关系。

对于子女不接受探望的情况,人民法院应该做好申请人的思想工作,待子女消除顾虑后再执行,禁止对子女进行强制执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提起探视权诉讼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 离婚后探视时带走藏匿子女的法律后果

    离婚后探视子女时带走藏匿子女的法律后果。依据我国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夫妻双方无论是否离婚都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和权利,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若有人违反法律探望规定,人民法院可依法采取措施,包括中止探望权利或强制执行。

  •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

  • 一、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式
  • 没有抚养权能和孩子住一起吗
  • 中止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的情形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