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离婚并不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亲属权利消失。即使未抚养孩子的一方,仍然享有探望孩子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不可非法剥夺的。
原告阮某(男)与被告成某(女)在2008年8月10日举行结婚仪式,并于2009年9月补办了结婚登记手续。他们在2010年生育了一个儿子。然而,由于性格不合经常发生争吵,于2012年双方协议解除了婚姻关系。解除婚姻关系时,双方达成了以下协议条款:1、由阮某独自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和费用;2、成某放弃对孩子的探望权;3、双方共同生活期间的财产归各自所有。然而,在离婚后,成某多次试图探望孩子,但遭到阮某及其家人的拒绝。因此,成某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支持她每月探望孩子一次。
被告阮某辩称,离婚时双方签订的合同明确约定原告放弃了对孩子的探望权,且签订合同是成某自愿的,因此原告应该遵守合同。
最终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法院判决原告每两个月有一次对孩子的探望权,并要求被告提供相应的便利。
法院审理认为,离婚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是一种与人身紧密相关的亲属权利,属于身份权利的范畴。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婚姻、收养、监护等与身份关系相关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探望权的行使应该依据婚姻法的规定,协议中关于探望权的条款应受婚姻法的调整。因此,放弃探望权的协议条款是无效的。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
关于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法和处理方式。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但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不包括子女本身。若子女已满10岁并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处理方式上,父母双方应首先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