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夫妻财产 > 婚后个人财产 > 哪些是属于夫妻个人财产

哪些是属于夫妻个人财产

时间:2020-05-25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4576
夫妻个人财产包括哪些呢?包括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药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等等,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给您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夫妻个人财产包括:

一、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药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这种因人身权受到侵害所获得的损害赔偿费用,因其具有严格的人身性质,是用于保障受害人生活的基本费用,只能作为一方的个人财产,不得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例如某男被汽车撞伤,下肢瘫痪,经人民法院判决,获得10余万元赔偿金,用于医疗、购买轮椅、护理等目的,这些费用直接因身体损伤而发生,也都是直接用于损害的治疗和因残疾而产生的特定消费。因此,该10余万元赔偿金只能归受害的一方即某男个人所有,其妻不得主张以夫妻共同财产予以分割。

二、一方的婚前财产

一方的婚前财产是指一方婚前已经取得的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一方婚前财产可分为以下四类:

1、个人所有的财产,如工资、奖金,从事生产、经营取得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资本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

2、一方婚前已经取得的财产权利,如一方婚前取得的债权等。

3、婚前财产的孳息,包括个人财产婚前孳息和婚前个人财产婚后产生的孳息。

4、一方婚前以货币、股权等形式存在,而婚后表现为另一形态的财产。

婚前财产的界定时间为双方结婚登记之日,结婚登记前双方分别所有的财产归一方所有,结婚登记日后一方单独获得或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特别约定外,作为婚后夫妻共同财产。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简化财产关系,便于离婚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三、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是指夫或妻一方日常生活中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衣物、鞋帽、化妆品以及其他专用物品等。参照《苏俄婚姻和家庭法典》第22条第2款的规定,贵重物品和其他奢侈品不是一方个人的财产。

四、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遗嘱或赠与合同均体现了遗嘱人或赠与人强烈的个人意愿,均具有很强的人身性。因此,世界各国立法通常都将婚后一方继承或受赠与的财产划归为夫妻一方所有,如1968年的《苏俄婚姻和家庭法典》第22条规定:“婚姻期间作为礼物或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分别归各方所有。”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将夫妻一方婚后受赠和继承的财产划归夫妻一方所有。

2001年婚姻法借鉴了国外的立法经验,将婚后一方所接受的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作为夫妻个人财产,体现了婚姻法对遗嘱人、赠与人意愿的尊重,符合我国继承法和民法通则中有关继承和赠与规定的立法原意,充分保护了夫或妻一方的个人利益,避免夫或妻一方在婚姻生活中失去财产上的独立人格。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这是夫妻个人财产的一个兜底条款,是指法律不宜也难以穷尽的具有人身性质,应当属于夫妻个人的财产。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死亡赔偿金如何分配

    本文讲述了一个朋友咨询的问题,关于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对于丧葬费和抚养费的分割,双方没有争议,但对于死亡赔偿金的分配,朋友和岳母发生了争议。朋友认为死亡赔偿金应该是夫妻共同财产的一部分,岳母认为应该归属于死者的遗产。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倾向于参照遗产处理

  • 重婚罪的赔偿标准及计算方法详解

    根据人民法院处理重婚罪的案例,赔偿金额一般在300到10000元之间,物质损害赔偿一般不超过50000元。由于法律对重婚罪的赔偿金额没有统一规定,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夫妻共同财产的划分和重婚者的过错程度等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

  • 工伤赔偿死亡赔偿金如何计算

    夫妻共同房产的认定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共同购买的房屋;二是夫妻一方在婚前承租,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三是婚前男女双方共同出资购买的用于婚后

  • 车祸死亡赔偿金怎么分配

    由此看出,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并不属于《继承法》中公民遗产的范畴,因此不能将其作为遗产处理。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不是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关系终结于离婚或一方死亡,而死亡赔偿金则是产生于夫妻关系终结之后,故死亡赔偿金不是夫妻共同财产。

  • 死亡赔偿金分配比例是多少
  • 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如何分割
  • 热点推荐:工伤赔偿金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