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夫妻财产 > 夫妻债务 > 夫妻共同债务的表现是怎样的

夫妻共同债务的表现是怎样的

时间:2025-01-20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5209
在离婚的时候除了要面临共同财产分配的处理,还有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相比于财产,债务双方都不想要承担,在这时候都会推卸承担债务的情况,而很多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不知道正确处理的方法。听听手心律师网小编给出的具体意见。

夫妻共同债务的表现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离婚夫妻共同债务的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夫妻共同所经手的债务

这指的是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债务,或者是一方承担的债务但是用于家庭开支。

2. 个人债务

个人债务的表现形式是一方独自借款用于个人目的,而另一方可能不知情或者知情但反对。例如,借款用于个人赠与、吸毒、赌博、个人挥霍等。

3. 个人债务转化为共同债务

这指的是婚前一方借款购置的房屋或财物已经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因此离婚时应共同偿还购置借款所负债务。如果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双方可以协商清偿;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由法院判决。而男女一方单独所负债务,应由该方自行偿还。

单独所负债务的证明

要证明债务是原夫妻一方个人独自所负,并且用于个人目的而非家庭开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债务用途明确

证据需要表明该债务用于个人赠与、请朋友消费、赌博、吸毒等私人目的。

2. 个人借款证明

需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债务是个人独自借款,例如个人出具的借据等,并且用于个人使用。

3. 配偶举证责任

一般情况下,证明债务用于个人使用的责任应由配偶承担举证责任。

如果是夫妻共同债务,债务的承担应根据离婚时夫妻对债务的约定来确定由一方或双方承担。如果没有明确约定共同债务的分担,那么该债务应由原夫妻双方共同承担。一方偿还全部债务后,有权要求另一方承担相应的债务份额。如果离婚时对债务的承担进行了分担,即原夫妻双方各自负责其中一笔或几笔债务,那么该债务应由约定的偿还人归还,但原配偶一方对此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在清偿后有权向对方追偿。

夫妻共同财产的具体内容

根据婚姻法第13条的规定,以下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均为夫妻共同财产:

  • 一方或双方劳动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
  • 一方或双方继承、受赠的财产
  • 一方或双方由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
  • 一方或双方从事承包、租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
  • 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
  • 一方或双方的其他合法所得

此外,如果夫妻在结婚前各自拥有的财产,在结婚时双方未做出约定仍归个人所有,但在婚后长期共同使用,如共同使用的拖拉机用于耕作、共同居住的房屋等,也应被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此外,如果在婚前双方用各自的钱购买的结婚用品,如电冰箱、电视机等,也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然而,属于子女所有的财产,如未成年人获得的科技小发明奖金、参加体育运动比赛获得的奖金、受赠的财产等,不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父母有责任妥善保管属于子女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夫妻共同债务一方无力偿还的处理方式

    夫妻共同债务的定义、范围及处理方式。夫妻共同债务是为满足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包括婚前购置财产、家庭共同生活、生产经营活动、治病、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教育、培训等费用所产生的债务。离婚时,双方应共同偿还,若财产不足或归各自所有,应协议清偿,否则由法

  • 离婚房产有按揭法院能否强制拍卖

    离婚房产有按揭情况下法院能否强制拍卖的问题。文章中指出,若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且存在一方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法院可依法拍卖房产偿还债务。同时,文章还解释了夫妻财产约定与债务清偿的关系,包括夫妻对财产的约定对双方的约束力以及对于债务的清偿方式。

  • 夫妻离婚后共同债务纠纷的处理方式

    夫妻离婚后因共同债务偿还发生纠纷的处理方式。首先,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参考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的约定来确定各自应承担的债务责任。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做出判决。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尊重夫妻意愿,又保障双方的合

  •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包括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债务和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债务的认定。同时,还详细阐述了债权人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共同债务的偿还责任和特殊情况下的债务归还责任等。

  • 夫妻因家暴离婚债务的处理方式
  • 离婚时的债务处理问题
  • 离婚房产负债怎么处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