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救助: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λ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二)民事救济: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内容,受害人可以在离婚诉讼中向施暴者要求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两个方面。
(三)刑事惩罚:若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如故意伤害罪、虐待罪、强奸罪等,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规定给予制裁。对于受害者的报案,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四)行政处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一)“零容忍”防范暴力
中国公安大学荣教授指出,有些女性开始时只是对暴力愕然,等到试图反抗时,发现体力不是丈夫的对手而被迫认输,这会助长丈夫对暴力的依赖和“自信”,用拳头制服对方逐渐成为施暴者的习惯。所以,防范家庭暴力应从第一巴掌开始。
(二)不姑息纵容对方的暴行
全国妇联研究所副研究员说,有的女性认识到家庭暴力的严重性,但顾及对方的名声、面子,害怕对方“加大打击力度”,采取服从、逃避、退让的“鸵鸟”方针,甚至替丈夫隐瞒暴行。但是,姑息并不能换来永久的和平,只会助长施暴者的气焰。
(三)防患于未然,经济上独立
全国妇联研究所副研究员说,女性从谈恋爱开始,就要考察对方有无暴力倾向,自己要公开声明对暴力的反对和厌恶,对施暴行为绝不宽容,结婚后也不能害怕别人议论而不敢离婚。另外,女性应从心理上健康起来,经济上独立起来。
(四)及时向司法部门求助
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法律问题,不是个人问题,它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身心健康。被侵犯的妇女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到医院进行伤情鉴定,必要时通过司法部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家暴起诉离婚中的证据收集与认定问题。受害者在面临家暴时应拍摄受伤照片、保存医院证明和伤情鉴定报告,并让邻居或居委会的人提供证言。遭遇家暴时应及时报警,多次报警以收集更多证据。遭遇家庭暴力可采取请求调解、劝阻或报警等措施,法院在必要时可判决离婚并要求赔
家庭“冷暴力”是否应当赔偿的法律问题。虽然家庭“冷暴力”对受害方造成伤害,但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无法将其认定为家庭暴力并进行赔偿。文章还提及了关于家庭暴力的具体定义及与家庭“冷暴力”的区别。最终指出,法院在判决赔偿时缺乏法律依据。
中国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问题。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起家庭暴力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包括暴力行为的主观意识、形式、程度等要素,以及在某些情
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成因和特点。家庭暴力被定义为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对妇女造成身心和性方面的伤害。我国现有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存在不足,需要完善。家庭暴力的成因包括封建思想影响、公众不当宽容等,具有隐蔽性高、施暴者多为亲属或伴侣等特点,对受害者造成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