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家庭暴力 > 家庭暴力常识 > 离婚时遭受家庭暴力,是否有权获得赔偿?

离婚时遭受家庭暴力,是否有权获得赔偿?

时间:2023-12-31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6212
在婚姻生活中,很多夫妻因为家暴而离婚,家庭暴力也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离婚时家庭暴力能够得到赔偿吗?被家暴者的权利能否得到法律保障?因家暴离婚能得到孩子的抚养权吗?下面是手心律师网小编针对这一问题搜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家暴离婚的赔偿问题

一、赔偿要求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当一方存在家庭暴力行为导致离婚时,无过错的一方(受害方)有权要求赔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受害方可以要求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在内的损害赔偿。

二、精神损害赔偿

在婚姻关系中,受害方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下,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具体赔偿金额由受诉法院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过错方的侵害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根据我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无过错方除了可以要求医疗费外,还可以要求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如果受害方因伤致残,还可以要求残疾赔偿金(残疾者生活补助费)和残疾辅助器具费。如果受害方有被扶养人,还需要支付被扶养人的生活费。医疗费的计算应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

家暴对抚养权的影响

一、对子女身心的伤害

家庭暴力是影响子女抚养权归属的重要因素。如果一方在离婚前对孩子经常施暴,离婚后继续由该方直接抚养孩子,将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家庭暴力不仅会导致受害人身体受伤,还会引发抑郁、焦虑、沮丧、恐惧、无助、自责、愤怒、绝望和厌世等不良情绪。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受害人可能出现兴趣减弱、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等症状,并且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躯体化倾向。

二、子女成为家庭暴力的替代对象

如果一方在离婚前只对另一方施暴,离婚后孩子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替代对象。根据统计数据,超过50%的施暴者在殴打配偶的同时也殴打子女。离婚使施暴者失去配偶这个暴力控制对象,但很难使其立即改变暴力控制欲望。如果施暴者没有很快再婚,没有一个新的配偶作为替代品,未成年子女往往会成为这个替代品。

三、缺乏爱抚能力

有暴力倾向的家长往往缺乏爱抚孩子的能力。施暴者因心理扭曲而过度控制他人,会扼杀未成年子女的自主能力和独立发展。

四、对子女的潜移默化影响

施暴者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子女,这些子女长大后也很可能成为家庭暴力者。

五、控制原配偶的手段

施暴者可以利用对未成年子女的直接抚养权继续控制原配偶。例如,施暴者可以利用对方渴望探望子女的心理,向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综上所述,有家庭暴力行为的一方不宜直接抚养孩子。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家暴起诉离婚的证据收集

    家暴起诉离婚中的证据收集与认定问题。受害者在面临家暴时应拍摄受伤照片、保存医院证明和伤情鉴定报告,并让邻居或居委会的人提供证言。遭遇家暴时应及时报警,多次报警以收集更多证据。遭遇家庭暴力可采取请求调解、劝阻或报警等措施,法院在必要时可判决离婚并要求赔

  • 每月给极少数生活费是否构成家暴?

    中国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中的生活费问题是否构成家暴以及是否可以离婚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生活费太少属于经济控制的一种形式,属于家暴范畴。如果因实施家庭暴力导致感情破裂,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准予离婚。因此,若当事人因生活费过少而遭受经济控制或虐待等家

  • 案情

    蒋X和尚X的婚姻纠纷。蒋X因遭受家庭暴力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离婚并索赔精神损失费。经过二审,法院认定尚X对蒋X实施了家庭暴力,支持了蒋X的精神损害赔偿要求。同时,文章提及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和防治现状。

  • 遭遇家暴离婚能否索赔

    遭遇家暴离婚能否索赔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遭受家庭暴力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家庭暴力离婚赔偿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方必须在离婚诉讼中同时提出赔偿请求。家庭暴力的认定包括对身体和精神的暴力行为,不包括性暴力,且必须造成一定的

  • 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影响
  • 家庭暴力离婚损害赔偿标准
  • 贩卖盗版光碟的法律惩罚措施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