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和《继承法》的规定,遗嘱在遗嘱人死亡时才生效。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继承法》适用,但在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替代了《继承法》,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失效。
遗嘱是指遗嘱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作出的个人处分,并在遗嘱人死亡时生效的法律行为。
根据《继承法》第19条、第22条以及《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遗嘱必须具备以下实质要件才能生效:
1. 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
遗嘱人必须完全具备行为能力,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即具有遗嘱能力。根据继承法第22条第1款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即使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具备行为能力,但后来丧失了行为能力,也不会影响遗嘱的效力。
2. 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意愿的表示。
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意愿的表示,即遗嘱内容必须与遗嘱人关于处分遗产的内在真实意愿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22条规定,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也无效。如果遗嘱被篡改,篡改的内容也无效。
3. 遗嘱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
我国的遗嘱继承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否则遗嘱将无效。
4. 遗嘱只能处分遗嘱人的个人合法财产。
遗嘱是遗嘱人指定他人承受其个人财产的法律行为,遗嘱人无权处分他人所有的财产。因此,如果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他人所有的财产,遗嘱的这部分将无效。另外,如果丈夫以遗嘱处分了夫妻共有的财产,将侵犯妻子的个人财产所有权。
5. 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
根据《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关于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关于立遗嘱时继承人是否可以在场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遗嘱形式和见证人的规定。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继承人必须在场,但继承人不能作为遗嘱的见证人。遗嘱的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其中口头遗嘱仅在
遗嘱的有效性要求,包括主体合法、客体合法、内容合法和形式合法等要求。其中主体必须年满18周岁且精神正常,意思表示真实;客体必须是个人合法财产且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内容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剥夺有抚养义务、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人的继承权,并为胎儿保
债务遗赠的有效性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债务不影响遗嘱有效性,继承人在继承遗产后需以遗产价值偿还债务。同时,讨论了遗嘱公证的有效性问题,指出公证遗嘱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但患有轻微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精神智力障碍的遗嘱人可能仍有行为能力的争议问题。
关于断绝亲人关系的法律效力问题。血缘关系在法律上不存在断绝一说,公证处无法公证断绝亲人关系的请求。但亲属间的抚养或赡养权利义务关系可通过法律解决。收养关系的公证需依法解除协议公证。遗嘱的公证不是生效必要条件,但公证遗嘱效力较高。继承人或受赠人的遗产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