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遗产分割请求权属于形成权,继承人有权随时行使该权利,并不因时效而消失。由于遗产共有只是一种暂时的共有,与以维持共同生产和生活为目的的普通共同共有不同,遗产分割是其终局目的。因此,继承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遗产,而这并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其他当事人不得拒绝继承人的请求,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诉讼程序来实现遗产分割。
根据《继承法》第28条的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在出生时是死体,保留的份额应按照法定继承的规定办理。如果分割遗产时没有保留胎儿的遗产份额,应从其他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中扣回。
遗产分割时,当事人应当互谅互让,通过协商处理分割事宜。不论是分割遗产的时间,分割的方法还是分割的份额,都应根据继承人的一致意见进行办理。如果当事人无法协商一致,可以请调解委员会调解,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遗产分割时应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即从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遗产的效用,不损害遗产的价值。在分割遗产中涉及房屋、生产资料和特定职业所需财产时,人民法院应根据有利于发挥使用效用和满足继承人实际需要的原则,兼顾各继承人的利益进行处理。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在出生时是死体,保留的份额应按照法定继承的规定办理。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关于转继承的规定。在继承开始后,若继承人未放弃继承权且在遗产分割前死亡,其继承权将转移给合法继承人。转继承适用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特征明显,条件严格。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下,转继承人才可继承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