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顺序,孙子女、外孙子女并未列入其中。因此,他们没有继承祖父母、外祖父母遗产的权利。这是因为孙子女、外孙子女作为被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如果其父或母先于被继承人死亡,他们可以代替其父或母的继承顺序和应继份额继承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遗产。孙子女取得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是基于代位继承,而不是基于自己的继承地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规定:“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其晚辈直系血亲不得代位继承”。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当孙子女、外孙子女的父或母因某种违法行为而丧失继承权时,他们就会因“无位可代”而不能继承父母、祖父母的遗产。换句话说,他们的继承地位依附于其父或母的原有地位,继承地位并不稳固。
此外,孙子女、外孙子女未纳入法定继承人顺序,在适用《继承法》第7条关于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限制时可能会引发争议。例如,如果父母已死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杀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不是继承人,无法被剥夺继承权。因此,他们仍可代位其父或母行使继承权。再假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为争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遗产而杀害其父或母,只丧失对其父或母的继承权,并不丧失对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遗产的代位继承权。这显然不合情理。
代表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是被代位人的代表,继承地位是基于被代位人的继承权。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或拒绝继承时,其直系卑亲属即无法代位继承。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普通法采用了这一观点。我国《继承法》第11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明确规定“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其晚辈直系血亲不得代位继承”。因此,我国《继承法》采用的是代表权说。
固有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不是基于被代位人的继承地位继承,而是基于自己的固有权利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因此,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或放弃继承权时,其直系卑亲属仍可基于自己的固有权利代其位而继承。意大利新民法、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采用了这一观点。例如,《日本民法典》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为继承人,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符合特定条件或因废除而丧失继承权时,其子女可代位成为继承人。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继承法采用的是“代表权说”。然而,由于死亡父母的违法和犯罪行为而丧失继承权,导致其子女不能继承被继承人财产,违背了现代民法责任自负的原则。
为了保护公民人身及财产利益,维护被继承人的合法继承权,结合我国现有国情,笔者建议在我国的代位继承权的性质上采用“固有权说”。
一方面,建议明确继承人的定义,使其包括代位继承人。根据“固有权说”,代位继承人本来就是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内的人。只是在被代位人生存时,按照“亲等近者优先”的继承原则,他们被排斥于继承之外。当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丧失继承权时,他们可以基于自己的继承人资格和权利,按照被代位人的继承顺序和应继份额,直接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这样可以解决代位继承人的继承权限制问题。
代位继承的条件和限制。代位继承发生在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况下,并且适用于法定继承,不受亲属辈分限制,但代位继承人只能继承被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此外,根据不同规定,被继承人的孙子女等以及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生子女等都可以进行代位继承,并且
关于代位继承权的争议案件。李老先生的继女阿-英的儿子小山要求代位继承张女士的遗产。关于小山是否享有代位继承权存在分歧,但根据继承法规定,小山可以代位继承其母阿-英有权继承的份额。最终,法院判决根据各继承人尽赡养义务的情况分配遗产。
代位继承只发生在法定继承中的情况。代位继承是当继承人在被继承人之前离世,其直系晚辈亲属接替继承遗产的一种法定方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代位继承人通常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原本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文章还介绍了转继承中的合法继承人以及转继承中发生代位继承的处
代位继承人顺序的相关规定。在遗产继承中,直系亲属通常排在第一顺位,而旁系亲戚则排在后面。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可能会有所不同。当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去世时,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若代位继承人死亡,其继承的财产份额由其他合法继承人按照法定程序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