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罚的目的来看,老年人在犯罪时已经达到了古稀之年,由于年龄和生理因素的限制,对他们适用某些刑罚已经失去了改造的意义。即使不适用刑罚,由于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不会再次犯罪,因此刑罚特殊预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对这些老年人适用刑罚不仅不会让社会上的人们信服,还会激起公愤,导致他们的不满情绪,进而可能实施各种犯罪行为。因为我们相信,没有哪个国家的刑罚不与该国的国情相联系,不与刑法规范对象的伦理和道德相联系。这种既无特殊预防效果又无视一般预防的做法只会导致公民对刑法规范的认同缺失。
基于上述探讨,建议在刑法总则中规定:“审判时年满70岁的老年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1996年颁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法律上确定了我国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然而,考虑到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民保健意识的增强,现在的人年满60周岁并不见得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就开始减退。因此,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和老年人犯罪的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0岁、女性平均寿命为74岁,人均寿命平均72岁。一般而言,70周岁以上的人较之不满70周岁的老年人身心更加衰弱,身体的许多器官和组织均出现严重的萎缩现象,判断和控制能力更为弱化,从而处于此年龄阶段的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更为减弱。另外,70周岁以上的人,再犯的能力也更小。因此,建议将老年人刑事责任起始年龄规定为70岁。
另外,规定“可以”而不是“应当”则是考虑到老年人整体从宽处罚的同时也照顾到了老年人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不同以及刑事责任能力的差异。这样给法官留下一定的自由裁量的空间,以便灵活应对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案件。
赡养纠纷的管辖地问题,并详细说明了赡养纠纷起诉所需的材料。同时,阐述了赡养纠纷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定义务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和调解原则等。此外,针对不同情况的赡养纠纷,如自幼送人抚养的子女与生父母、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继父母与继子女以及养父母
孝道在华夏文明史中的地位以及赡养法的必要性。历史上,孝道被视为治理天下的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赡养父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法律对赡养老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存在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情况。建立赡养法需要重视家庭和谐、对年老父母的尊重和关怀,以及
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的刑罚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犯此罪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该罪行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档案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国家所有的档案。犯罪主体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档案法规定,擅
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构成要件和法律规定。该罪行破坏了社会秩序并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威胁。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实施了提供吸毒场所的行为,包括自己住所、亲戚朋友处或其他隐藏场所。主体可以是任何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过失不构成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