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拐骗儿童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家庭关系和儿童的合法权益。该罪行的对象是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拐骗儿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蒙骗、利诱或其他方法,使儿童脱离自己的家庭或监护人。拐骗手段多种多样,例如给儿童爱吃的食物、喜爱的玩具、好看的衣服,或带儿童外出玩耍等,通过骗取儿童的好感而将其拐走。对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常常以献殷勤、假意帮助照看孩子、表示喜爱儿童等手段骗取信任,然后寻找机会将儿童骗走或偷偷抱走。总之,使用各种手段将儿童从家庭或监护人那里拐骗走,是拐骗儿童罪在客观方面的重要特征。
拐骗儿童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该罪。
拐骗儿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主体的目的大多是将拐骗的儿童收养为自己的子女,也可能是为了供其使唤、奴役,或是因为非常喜欢儿童而实施拐骗。根据实践经验,拐骗儿童的主要是一些没有子女的人,他们希望通过拐骗来收养儿童。这些人在主观上并不是想要残害儿童,但是他们的极端自私行为给受骗儿童的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给儿童的父母和其他亲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对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构成了威胁。因此,对于拐骗儿童的犯罪行为,无论其动机和目的如何,都不能忽视其社会危害性,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
拐骗儿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侵犯他人的家庭关系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客体为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多种手段将儿童拐骗走。主体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目
根据中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和第十四条的规定,对于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并脱离家庭或监护人的行为,可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拐骗可以是直接对儿童实施,也可以是对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实施。而第十四条明确指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且希望
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是指使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离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致使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不能继续对该未成年人行使监护权。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拐骗儿童罪的立案标准为: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应当立案。对于多次拐骗儿童、对被拐骗儿童虐待情节的等应依法从重处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