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拆迁补偿的依据
拆迁补偿协议书作为法律文书,是拆迁补偿的依据。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应当根据协议订立补偿协议,明确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
2. 纠纷解决的证据
拆迁补偿协议书在拆迁补偿问题产生纠纷时具有证据的作用。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因此,拆迁补偿协议书可以作为纠纷解决的证据。
1. 法律行为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房屋拆迁双方的法律行为。协议关系的成立需要房屋拆迁双方当事人的参与,如果只有一方当事人,协议关系将无法成立。
2. 法律平等性
房屋拆迁当事人之间具有法律地位平等。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论当事人双方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如何,不允许任何一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二是体现房屋拆迁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即一方获得某项权利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任何显失公正的协议都可以被撤销。
3. 合法必须性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必须是合法行为。合法行为指的是按照房屋拆迁法规定的要求实施的行为。例如,房屋拆迁协议当事人要具备法人资格,签订协议的承办人要有法人或法人代表的授权证明,委托代理订立协议的要有合法手续,被拆迁人签订协议时应提供合法的产权证书、使用权证明等法律文件。违反法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等订立的协议都是无效的。
4. 具有法律效力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的权利在依法产生后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义务在依法产生后则受到法律的强制。当事人必须认真恪守依法订立的协议,任何一方都无权擅自变更或解除协议。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发生纠纷时,协议条款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依据。
5. 双务有偿性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一种双务有偿的协议,协议的当事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利,又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超市店面租期未满时面临拆迁的索赔问题。当租赁合同未到期且拆迁导致停产或停业时,拆迁方应补偿承租人损失。补偿方式包括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结合两种方式。产权调换保护被拆迁人产权,但可能影响拆迁方余房率;作价补偿是拆迁方乐于采用的形式,但初期需投入较大资
房屋征收中的不同拆迁补偿方案,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货币补偿依据市场评估价、商品房交易均价和重置价三种法定评估依据。产权置换分为价值标准产权置换和面积标准产权置换两种形式,包括异地安置和回迁安置。结合型补偿则结合了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市
商业用房改建后的拆迁补偿问题。目前各地补偿标准不统一,有的地方以房屋权属登记为准,有的地方以房屋的实际用途为准。在拆迁过程中,政府需进行风险评估,征求公众意见,并经过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确保征收补偿费用足额到位,然后依法公告并委托实施单位进场开展工作
拆迁补偿方案是否需要公告的问题。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拆迁及其补偿信息应公开,以保障被拆迁人的知情权。补偿方式包括货币补偿和产权置换,其中货币补偿通过专业评估机构估价确定补偿金额,而产权置换则是通过实物置换获得新的房屋产权。公开透明的补偿方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