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拆迁补偿的依据
拆迁补偿协议书作为法律文书,是拆迁补偿的依据。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应当根据协议订立补偿协议,明确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
2. 纠纷解决的证据
拆迁补偿协议书在拆迁补偿问题产生纠纷时具有证据的作用。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因此,拆迁补偿协议书可以作为纠纷解决的证据。
1. 法律行为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房屋拆迁双方的法律行为。协议关系的成立需要房屋拆迁双方当事人的参与,如果只有一方当事人,协议关系将无法成立。
2. 法律平等性
房屋拆迁当事人之间具有法律地位平等。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论当事人双方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如何,不允许任何一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二是体现房屋拆迁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即一方获得某项权利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任何显失公正的协议都可以被撤销。
3. 合法必须性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必须是合法行为。合法行为指的是按照房屋拆迁法规定的要求实施的行为。例如,房屋拆迁协议当事人要具备法人资格,签订协议的承办人要有法人或法人代表的授权证明,委托代理订立协议的要有合法手续,被拆迁人签订协议时应提供合法的产权证书、使用权证明等法律文件。违反法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等订立的协议都是无效的。
4. 具有法律效力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的权利在依法产生后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义务在依法产生后则受到法律的强制。当事人必须认真恪守依法订立的协议,任何一方都无权擅自变更或解除协议。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发生纠纷时,协议条款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依据。
5. 双务有偿性
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一种双务有偿的协议,协议的当事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利,又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征地拆迁中涉及的主要主体及其职责。包括拆迁人、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拆迁实施单位、拆迁评估机构、房屋拆除单位和拆迁管理部门等。同时,文章介绍了我国法律对征地拆迁主体的相关规定,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征收与补偿等方面的内容。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
旧城改造拆迁项目的补偿标准。补偿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搬迁和临时安置以及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被征收人可选择货币补偿或房屋产权调换,并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补偿方式、金额、安置用房等条款。
无证房屋拆迁补偿比有证房屋低的问题。对于无房产证的合法建筑,如果当事人对补偿不满意,可以选择不签订征收补偿协议,并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文章还介绍了拆迁补偿协议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无效判定规则。
村里荒山荒地被征收时的补偿问题。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征收集体土地应给予补偿。若未补偿,村民可申请行政诉讼。代征地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村民的财产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