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骗的婚姻可以请求法院撤销吗
案情介绍:
2004年5、6月间,被告人刘某(女,已结婚)、陈某、韦某与名叫“大嫂”的女人密谋合伙骗婚,商定由陈某充当介绍人去物识骗婚对象,被告人刘某化名韦某某与他人假结婚,韦某则充当韦某某的父亲,不知名的女人充当韦某某的“大嫂”。密谋后,陈某于同年7月份物识到被害人林某,并要了林某的联系电话。
同年9月份,被告人陈某与大嫂带刘某到被害人林某家与林某相亲,当晚在林某家住宿一晚,在骗取林某信任后,被告人陈某与韦某策划,由陈某具体办理身份证、户口簿等假证件事宜,证件办妥后,被告人刘某于2004年9月6日以假名、假身份证、假户口簿与被害人林某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之后,被告人刘某、陈某、韦某与“大嫂”以收取礼金、媒人介绍费为由,骗取林某的现金6580元,其中礼金6000元,媒人介绍费580元。被告人刘某与林某登记结婚几天后,以外出打工为由离开林某家,之后一直没有回来。所得赃款,刘某分得2500元,陈某分得800元,韦某分得500元。2006年3月,被告人刘某、陈某、韦某分别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各处罚金1000元。
遭遇骗婚能否撤销婚姻呢?
骗婚应属可撤销婚姻,因为被告人刘某在已婚的情况下,又与被害人林某结婚,其行为虽已经构成重婚行为,按《婚姻法》第十条的规定,符合婚姻无效中的“重婚”情形,但被告人刘某与被害人林某结婚的真正目的是想骗取被害人林某的钱财,并不是想与林某缔结婚姻。
而且这种婚姻行为,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即欺诈方具有欺诈的故意、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被欺诈方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被欺诈人因错误判断而作出了意思表示,本案就属于这种情形。婚姻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行为。这种契约行为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当事人意思表示要真实。
在欺诈婚姻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在婚姻问题上表示不真实、不自愿,这显然违背了当事人意思自愿的原则,既然婚姻行为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本该受到民法有关制度的约束,但鉴于其与当事人身份紧密相关的特殊性,我国向来采用特别的法律制度对其加以规范,在特别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下,适用普通法进行审查,在这种情况下将欺诈婚姻作为可撤销婚姻是完全合理的因此被告人刘某与被害人林某结婚登记行为应为可撤销行为,对可撤销婚姻,《婚姻法》虽然规定只有“胁迫结婚”情形时才可以提出撤销,但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合同法》、《行政许可法》中都规定“欺诈”行为属于可撤销行为。
判决结果:
在对被告人刘某与被害人林某的婚姻效力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该婚姻应为婚姻无效,其理由主要是被告人刘某在已婚的情况下,又与被害人林某结婚,其行为已构成重婚,该情形符合《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婚姻无效的四种情形中的“重婚”情形,因而该婚姻应属婚姻无效;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婚姻应属可撤销婚姻,其理由主要是该婚姻虽然符合婚姻无效中的“重婚”情形,但被告人刘某与被害人林某结婚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想缔结婚姻,而是想通过婚姻关系骗取钱财,属于具有欺诈性质,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可撤销情形,因此,该婚姻应属可撤销婚姻。
受胁迫婚姻的撤销主体、所需证明材料、判断婚姻是否受胁迫的标准以及胁迫结婚的救济方法。受胁迫而请求撤销婚姻的主体是婚姻关系当事人本人,需要在一定期限内提出请求。申请撤销婚姻需提交身份证、结婚证等材料,并满足胁迫行为的四个标准。救济方法包括向人民法院或婚
中国《婚姻法》中关于胁迫可撤销婚姻的规定。存在胁迫行为的婚姻可以撤销,包括主观故意、实施胁迫行为、胁迫行为的违法性和被胁迫方的违背意愿等要点。可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与离婚不同,必须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单位及个人无权随意撤销婚姻。
中国《婚姻法》关于可撤销婚姻的法定事由,主要是受胁迫结婚的情形。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法院申请撤销婚姻,并明确了胁迫的定义和要件。现行法律未将欺诈、包办婚姻、诱骗等作为可撤销婚姻的理由。受胁迫的一方需在特定时间内提出撤销申请,且婚姻一旦被撤
《婚姻法》第十条规定了婚姻无效的情形,第十一条规定了可撤销的婚姻。由此可见,我国《婚姻法》在婚姻无效制度的基本构成上,采取了自始无效与可撤销的双轨制,这比对各种违法婚姻采取一律无效、自始无效的单轨制有更大的优越性。虽然新的《婚姻法》确立了无效婚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