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述
2006年初,家住辽宁紫荆山村的刘某与妻子、儿子全家外出打工,便将自家6.8亩承包地转包给邻居张某年。双方签订了简单的转包合同,合同约定:张某年每年支付转包款5500元,支付时间为每年春节前;转包期限15年,自2006年1月30日至2021年1月30日。其他未做任何约定。
2016年2月,因当地政府修建物流集散地需要,该6.8亩承包地中的3.5亩地被依法征收,按照所在市征收农村土地政策规定,征地补偿款的80%由被征地农户获得。3.5亩地将获得近11万元补偿款。刘某得知此事后,当即回来找到村委会,要求该笔补偿款归自己所有。张某年也找到村委会,认为被征收的3.5亩耕地实际使用人、管理人是自己,土地被征收后,因不能再继续耕种被征收土地,实际损失人也是自己,因此补偿应归其所有。鉴于该笔补偿款存在争议,村委会组织双方调解未果,暂时停止发放该笔补偿款。该笔补偿费应归谁呢?
律师说案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9条规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方,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该条法律表明,村民获得承包田经营权后,作为承包地经营权人,将承包田转包给他人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没有发生转移。原承包人依然是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人。那么,当承包田被依法征收后,应当认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为“被征地农户”。
据此,张某年作为承租人,虽是承包地的实际经营者,但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经营权人,不能获得征收利益。当然,因为转让期未到,转让合同于中途被解除,张*年可以要求退还尚未履行的转让期间的转包费。此外,若张某年在承租期间,对被征用的土地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方面有投入,可以要求刘某给予相应的补偿。
以上情况属于未约定遇到征地拆迁补偿款处理办法的情况,如果转承包双方已经对征地拆迁补偿款的分配进行了约定,则应当按照协议约定处理。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土地集中利用的情形,比如一些地方租用农民土地建鱼塘,养殖场等等应有特殊处理方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与转让的法律区别。转包是承包人将土地再承包给第三方,而转让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农户。转包存在两个合同关系,转让只有一个。转包不需发包方同意,转让则需。农村土地转让受限,只能进行承包经营权的转包。两者都需要签订书面合同并
不同土地用途的承包期限规定。根据《农村土地合同法》,承包期限由承包人和承包人约定,但不得超过法定最长期限。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承包期限具体规定不同,特殊林木林地承包期限可经批准延长。其他方式承包土地必须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合同费用应通过公开招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包括转包协议的合法性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需经发包方同意,否则合同无效。但承包方有稳定非农职业或收入来源时,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得不同意。出租和转包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土地补偿权利仍归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国家对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农民如果已经作出了经济补偿,并且放弃土地的农民移居到城市的,是没有征地补偿款的。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农村改革试验区稳妥开展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