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关系案件包括婚姻关系案件和亲子关系案件。这类案件的特点在于,不仅涉及当事人双方的私人利益,还涉及到多数关系人的利益,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另外,身份关系案件必须采取绝对客观真实主义的原则。即使当事人自认某种事实,也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因为虽然这样做可以达到法律真实的要求,但却不符合身份诉讼的客观真实要求。
与财产上行为不同,身份上的行为必须尊重当事人本人的意愿,即使当事人不属于完全行为能力人,也应该允许其实施诉讼行为。
综上所述,身份关系案件必须追求绝对的客观真实,以避免损害第三人利益,影响社会秩序。
然而,我认为对于身份关系自认的观点值得商榷。下面以一例离婚案件为例来说明不允许身份关系自认可能带来的弊端。
甲乙结婚后生育了女孩丙,为规避计划生育政策,他们未能办理出生证,并将女孩送到了女方娘家带养。娘家对外谎称这是他们捡到的女婴。
后来甲乙离婚,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对丙的抚养协议。然而,法院认为父母子女关系不能自认,因此无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有效性。
在判决时,原告和被告均未能提供证据证实身份关系,结果只能告知双方另行诉讼解决小孩的问题。这样两场诉讼既耗费了诉讼资源,又让小孩的抚养问题长时间处于待定状态。如果遇到心狠的父母都不举证证明身份关系,那么小孩就会陷入无人抚养的尴尬境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参照夫妻离婚债务处理区分对内对外效力的方法,确定身份关系自认也区分对内对外效力。
对内效力指的是仅限于自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至于自认的身份关系要产生对外法律效力,则必须达到客观真实的要求。
例如,私生子的自认可以在自认双方之间产生父子关系,但当这种关系涉及到继承或第三方的财产权利时,其他继承人或第三方可以要求其出示客观真实的证据才具有对抗效力。
另外,身份关系自认应与身份的核实区分开来,否则扩大化的身份关系自认会引起司法实践的混乱。
举例来说,甲假冒乙与丙同时到庭要求调解离婚。丙自认假冒的甲为乙,然后达成调解协议。然而,这样的协议最终肯定会被撤销。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身份关系自认的意义。实际上,这个案例中丙自认假冒的甲为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身份关系自认,而是诉讼中核实身份的必要程序。
朱某与李某之间的监护权变更案件。朱某起诉称朱-弋并非其亲生儿子,经医学鉴定证实后,要求变更监护权。经过江西省弋阳县人民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朱-弋由被告李某抚养,朱某不再承担任何抚养义务。
中国离婚诉讼调解的可行性。法律规定离婚案件可以进行调解和好,前提是双方同意且感情未破裂。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也具有法律效力。调解书是经双方签收后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可申请强制执行。拒绝签收则调解书无效。
土地租赁合同解除的情形、纠纷处理及法律适用问题。合同解除包括协议解除、当事人严重违约和情事变更解除。对于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纠纷,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解决方式。审理相关案件时,应注意受理与管辖、诉讼时效、合同无效认定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纠
离婚后关于探视时间的法律规定。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探望方式和时间由双方协商决定。若协商无果,法院会进行判决。如探望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法院可中止探望权,待原因消失后恢复。